投稿邮箱  返回首页  加入收藏关于我们


开展“十进村”重建新农村——梓潼县人武部帮助受灾群众建设“文明新村”纪实

稿件来源:绵阳市场信息网  发布时间:2008-10-12  发稿编辑:

梓潼县人武部在灾后重建工作中,组织民兵帮助受灾群众恢复生产、发展生产,开展乡风文明“十进村”工程,着力塑造“十型”农村,把建设文明新村作为“进村入户”的一项重要内容,有力地推动了灾后重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党报党刊进村,建设学习型农村。党报党刊承载着党的富农方针和惠农政策,是老百姓接受思想教育、了解时事政治、把握农村政策的窗口。县人武部配合地方党委、政府实施“文化富民”工程,通过村设立读报栏,农家大院设立读报架和“青年民兵之家”,建立阅览室等多种形式,把《人民日报》、《四川日报》等党报党刊和《中国国防报》、《中国民兵》、《国防时报》、《西南民兵》等军内报刊按时送到农村,扩大了报刊在农村的覆盖面。据统计:6月以来,全县新增读报栏87个,读报架1200余个,进一步提高了灾区群众对党的方针和灾后重建政策的知晓率。

国书杂志进村,建设知识型农村。图书杂志是文化知识的承载体,是提高群众的“营养快餐”。县人武部联合县宣传、文化部门以乡(镇)为依托,以村为重点,以农户为对象,通过乡(镇)建立中心图书室,村建立图书阅览室和农家大院建设惠农书屋等形式,把健康有益的图书杂志送到基层,确保受灾群众业余时间有书读。同时,联合县委宣传部、县团委、县妇联、县作家协会、县摄影协会,开展《我与改革开放30周年》、《百年梦想、百年奥运》读书征文和“抗震救灾·重建家园”摄影比赛,通过评选农村“文化新人”、“文化家庭”等活动,倡导学知识、学文化、强素质的新风尚。

广播电话进村,建设开放型农村。广播电视是架起农村由闭塞走向开放的信息桥梁。县人武部组织广电系统的民兵,成立应急抢修小分队,深入乡(镇)、村社,巩固好“村村通”建设工程,着力发展微波数字电视,利用无线、有线等多种传输技术手段,让受灾群众及时收听收看到频道更多、质量更好的广播电视节目,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村对外渠道不畅,接受信息滞后的局面。

宽带网络进村,建设信息型农村。信息化是农村迈向现代化的重要途径和标志。地震之后,农副产品滞销,价格下跌,一个重要原因是信息不畅。县人武部协调地方相关部门,整合信息资源,充分发挥网络在灾后重建的桥梁纽带作用,建立以农副产品销售为主,远程教育、信息网络化服务为辅的通讯网络体系,全面实现现代信息技术装备农业、改造传统农业。截止目前,全县32个乡(镇)全部开通了“四川农业信息网”,37个村在地震之后,购置了电脑,通过网络为受灾群众销售农副产品价值达530余万元。

电影戏剧进村,建设欢乐型农村。电影戏剧是农村文化娱乐活动的“开胃菜”,受到灾区不同层次群众的喜爱。县人武部协调县宣传、文化等部门,组织社区民兵深入乡(镇)、村社,开展“送文化大餐”下乡活动,把时尚健康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送到农村。灾后已在农村巡回放映电影150多场次,开展文艺演出30余场,扶持文昌、大新、文兴等6个“特色文化乡(镇)”,农村文化站建设也全面启动。84日,在县人民广场成功举办了《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迎奥运梓潼县全民健身活动展示》,与奥运火炬在绵阳九洲体育馆传递展示活动遥相呼应。

医卫服务进村,建设康洁型农村。医卫服务直接关系到灾区群众的身体健康,是促进灾后重建的必要保障。县人武部组织卫生系统的民兵在进村入户时,开展卫生政策和知识的宣传,推进新型农村医疗合作制度,推动农村卫服务体系建设,逐步建立和完善以乡(镇)卫生院为中心、村卫生服务站为辐射的农村医疗卫服务保障体系,为受灾群众提供更加便捷、价廉、周到的基本医疗及疾病预防公共医卫生服务,实现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乡(镇),帮助受灾群众消除心理障碍,增添重建家园的信心,即确保了灾后无大疫,又改善了灾区群众生活环境。

体育设施进村,建设活动型农村。体育设施、设备的缺少,是农村全民健身活动难开展的“瓶颈”。县人武部联合县教体局、县体育协会,立足整合教育资源时原村级小学留下的体育设施设备,逐步在村建立运动场地,配备必要的体育用具,为灾区群众参加全民健身活动提供基本的设施保障。根据不完全统计:灾后该县新增村级体育场地25处,举办迎奥运全民健身活动和各类比赛80余场,参与群众1.2万余人次。全民健身体育运动正成为梓潼重灾区群众凝聚人心、迸发活力、强健体魄的有效载体。

技术指导进村,建设科普型农村。农业科技是灾后重建的推进器。梓潼县人武部联合地方农业、科技等部门组建32支农业技术服务队,通过技术讲座、观看录像、经验交流等形式,开展农业科技培训和跟踪服务,大力实施“科技入户”工程。推进灾后“农民工阳光培训计划”实施,全面提高灾区群众的科技文化素质和劳动技能,实现剩余劳动力的最大转移。目前,已培训受灾群众5万人次,建立种养殖核心示范户2100户,发展“一村一品”特色专业村183个。

连锁超市进村,建设便民型农村。连锁超市是农村向城市化发展的必然产物。县人武部协调商业、供销等部门,开展“连锁超市进农村”活动,组织企业、商业、供销、医药等系统的民兵把市场向农村拓展。在农村建立农资商品、日用消费品、家电等小超市,让安全、放心、实惠的商品走进灾区、走进乡村、走进农家。据统计:该县震后已新增各类农村连锁超市138个,为受灾群众配送农资产品3200万吨、日常家电用品12.3万件,满足了受灾群众生产、生活需求,初步形成了农村现代商贸物流配送网络。

法制教育进村,建设平安型农村。建设平安型农村是推进灾后重建的必然要求。结合灾后社会治安实际,县人武部联合综治、公安、司法等部门,通过组建普法宣讲小分队、法制图片展览等形式,开展“法制进村”活动,增强受灾群众的法律意识。全县共组建普法宣传小分队12支,举办法制图片展览87场,开展普法讲座132期。同时,各乡(镇)、村和农村居委会还组建了民兵治安巡逻队,人员达2800余人,配合公安派出所维护社会治安。“5·12”地震以后,累计执行巡逻任务1500余次,收集治安信息1300多条,协助破获治安案件43件,调解民间纠纷320余件,促进了灾区的社会稳定。

 

声明:绵阳市场信息网内容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