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极重灾区灾后永久性住房建设贷款运作的探索
稿件来源:绵阳市场信息网 发布时间:2008-10-06 发稿编辑:
为落实《国务院关于支持汶川地震灾害后恢复重建政策措施的意见》,进一步发挥金融职能作用,全方位做好汶川地震灾后重建的金融支持与服务工作,近日,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联合出台了《关于汶川地震灾后重建金融支持和服务措施的意见》,其中,就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灾区的信贷投放,提出了具体要求。
绵阳市是“5·12”特大地震灾害重灾区,支持灾后重建的任务相当繁重。辖区安县晓坝镇被列为国家震后迁建试点城镇和省农村重建试点镇;四川省信用联社确定了绵阳为农村信用社支持灾后重建的试点;绵阳市确定了安县—北川、江油—平武两条农房重建示范带,以及北川擂鼓、安县晓坝、江油九岭、平武平通和南坝、游仙魏城等乡(镇)为农房重建等6个市级农房重建示范乡镇。绵阳农村信用社充分抓住支持灾后永久性住房重建的契机,抢抓主动权,在灾后永久性住房建设金融风险补偿机制建立上,进行了有益的尝试。通过试运作初见成效,在有效化解灾后永久性住房建设信贷资金需求瓶颈,解决农户贷款的同时,切实弱化了贷款风险,促进了业务发展。
一、基本情况
截至7月末,绵阳市农村信用社有独立法人机构43个,营业网点478个,员工3314人;各项存款余额达169亿元,各项贷款余额达101亿元,新增贷款余额12.5亿元,居全市金融机构之首。其中,全市农村信用社5-7月累计发放贷款14亿多元,其中,发放农户恢复生产和重建家园贷款5.4亿多元,已经发放农户永久性住房贷款442户、金额1153万元。
二、运作模式
积极主动优化服务
省联社绵阳办事处高度重视恢复灾后重建工作,及时印发《关于全力以赴做好金融支持抗震救灾的紧急通知》,迅速召开全市各县级联社理事长、主任工作会议,就农村信用社积极支持灾后重建的信贷资金投放工作进行安排部署;结合灾区实际,充分体现信贷服务方便、快捷的特点,制定了农户灾后重建家园专项贷款实施方案,出台了《重建家园专项贷款工作意见》;设立灾后重建贷款专柜,开辟绿色通道,简化办贷手续,延长服务时间,为灾后农房重建提供方便、快捷的金融支持;对重建家园专项贷款实行利率优惠,执行人行同期基准利率不上浮,并延长贷款期限,最长期限可达五年;积极创新信贷担保抵押方式,推行存货质押、收费权质押等方式,解决企业客户融资难的“瓶颈”,为受灾群众重建家园积极提供有力的信贷支持。各县级联社把支持农户永久性住房重建作为重中之重,在7月初集中信贷力量,抽调业务骨干,组成120个调查小组,深入到农户、社区、企业和单位,了解客户受灾情况和资金需求状况,共调查农户32万多户,核定需要贷款支持的近22万户,核定信贷资金需求50亿元。
建立风险补偿机制
积极寻求市委、市政府的支持和关注,协调地方政府对农户永久性住房重建贷款,由政府出资建立风险补偿基金,保证贷款的归还,且对农户建房贷款清偿不足部分进行兜底,缓释信贷风险。
以北川县信用联社为例,北川联社根据县重建工作委员会、县重建工作管理委员会《关于灾后农村建设永久性住房的实施意见》,与北川县控股的禹羌投资有限责任公司签订农户重建永久性住房贷款协议书,禹投公司向受灾农户贷款提供担保,联社向受灾农户发放房屋重建贷款。
确保贷款专款专用
政府补助资金和农户的建房贷款必须由联社“一折通”统一发放,便于农村信用社及时掌握农户建房情况,做到专款专用。
寻求对口帮扶单位支持
北川县重灾区农户永久性住房信贷资金的投放,由山东对口支援1亿元进行风险保证,并进行灾后重建贷款贴息。
三、运作成效
破解了农户融资难的问题
农村信用社通过抢占主动权,优化服务,深入重建农户,了解资金需求状况,帮助分析其家庭经济状况,建议农户结合实际、量力而行,有多少钱做多大的事,为农户贷款吃了“定心丸”。同时,与政府建立合作机制,农村信用社增加了放款意愿,能够有效发放贷款,切实破解了农户永久性住房融资难的问题。
有效降低了信贷风险
通过与政府建立风险补偿机制,由政府控股担保公司为农户建房贷款提供保证担保,并承诺对受灾农户贷款清偿不足部分进行兜底,缓释了信贷风险,有效化解农户贷款风险。
密切了农村信用社与政府、农户的关系
农村信用社在农户大面积受灾,需要信贷服务,政府迫切需要金融机构支持,促进灾后重建的关键时刻,及时开展调查,核定灾后农户贷款资金需求,加大信贷投放力度,满足了农户建房资金需求,解了受灾农户和政府的燃眉之急,达到了政府、农户、农村信用社“三满意”的效果,增进了农村信用社与政府的关系,为农村信用社营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有效推进了灾后农房重建
截至8月中旬,全市农村信用社已调查31.9万户,需要信贷资金支持的72亿元,实际核定21.6万户,核定金额50亿元,目前已经发放7415户,投放贷款1.3亿元。其中,北川擂鼓、安县晓坝、平武平通、南坝,江油九岭、游仙魏城等试点区域农村信用社已调查21749户,信贷资金需求8.2亿元,实际核定农户1.65万户,核定金额6.9亿元,已经发放农户永久性住房贷款442户、金额1153万元,确保绵阳市7月末灾后农房重建已累计开工17147户,已建成永久性住房571户。
四、思考及建议
建议多家金融机构参与
灾后重建工作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且受灾农户损失惨重,户多、面广,信贷资金需求集中,绵阳仅农村信用社和市商业银行参与,支持灾后永久性住房建设的信贷投放难以形成集中、批量效应。建议引入更多的金融机构担当社会责任,支持受灾群众等弱势群体的崛起。
加大农业保险力度
加强农业保险制度和地震灾害保险制度的建立,以减少受灾农户对不可抗自然灾害损失的承受程度,减少农民金融风险转嫁金融机构的程度。
加强监督管理
对灾后永久性住房贷款,按照专项贷款“谁承贷、谁使用、谁偿还”和“补偿落实、政府兜底、风险可控”的原则,积极主动支持灾后重建,切实防范风险,严格客户信用评级评定和授信,严格制裁不守信用客户。加强灾后永久性住房贷款“三查”制度,严格按照贷款发放的对象和条件,认真细致做好贷前调查工作,把好信贷风险防范第一关,避免“一放就乱”、不求稳健的做法,确保支持永久性住房建设信贷工作扎实、有效,不垒风险。
加大金融生态建设
金融机构与地方政府建立的信贷风险补偿机制实行封闭保密运作,可防止受灾贷款客户产生依赖、违约行为。各级地方党政通过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宣传媒介,加大灾后重建信贷政策和诚实守信意识的宣传力度,打击和制约逃废债行为,全面净化金融生态环境,引导受灾农户树立正确的信用观念,全面建立可持续发展的良好投融资环境。
声明:绵阳市场信息网内容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