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 正 四川经济日报记者 任 毅
“有了候文化电子读书吧,让你在公共场所等候的碎片化时光可以有意义地度过。瞧,我的手机里已经下载了好几部小说了。”已从事基层文化工作数十年的绵阳市涪城区文广新局文化股股长肖庆国兴致勃勃地向记者推荐,目前涪城区已在区内所有乡镇文化站和城区21个公共场所建立了电子读书吧。
候文化电子读书吧的全域应用,仅是涪城运用互联网+,为公共文化服务注入新动力的一个代表。该区通过运用“互联网+”,研发应用文化惠民卡、建设720度全景演吧平台、开通文化资源共享快车……一时之间,涪城公共文化服务呈现动力全开的生动局面。
双向互动
○文化惠民卡让“我的地盘我做主”
“手把手教丝网花,只需1元钱。”“下周小区广场舞,由领舞老师免费教授民族舞蹈。”……这些由群众自主发布信息、自发组织开展的文化活动,正成为目前涪城群众文化活动的新常态。将这些素未谋面却有着相同文化消费需求的市民群众紧密连接在一起的,不是什么文化组织,而是一张很有技术含量的“卡”。负责此“卡”在涪城落地的肖庆国把它叫作“文化惠民卡”。
“这不是一张传统意义上的优惠打折卡,而是涪城独创的一种基于互联网+之上的公共文化服务创新模式。”肖庆国信心十足地表示,“通过文化惠民卡,群众既可以在平台上展示自己的才艺与作品,也可以申请当文化活动义工,还能找到比自己水平高的老师学艺,真正实现我的地盘,我做主。”
为了实现“我的地盘我做主”的文化消费需求,涪城区文化部门与辖区内的一家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联合攻坚,研发文化惠民卡。目前,涪城文化惠民卡已在部分小区调试应用。
资源联动
○“全景演吧”让本土文化生动演绎
“真是不看不知道,一看真奇妙。”9月18日,涪城区在举办“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大合唱活动中,首次引进720度全景演吧平台,全程记录精彩纷呈的大合唱现场,现场观众使用手机现场扫描演吧二维码下载APP共享精彩,“简直是一场奇妙的视觉之旅!”肖庆国介绍,该演吧是涪城区文化企业四川上略互动网络技术公司创新开发的互联网技术文化产品。在演吧里,观众只需通过网页或手机,轻轻移动鼠标或手指,就能身临其境、720度全方位地反复选择观看现场同一时间任意清晰空间的场景,并且可以随时发表评论。
“目前,我们正在和绵阳天青苑川剧团和绵阳非遗文化脱手变脸传承人联系,准备将经典折子戏和脱手变脸放在演吧里。”肖庆国通过群众对演吧的好评,增添了丰富演吧内容的信心,“通过演吧,我们可以从任何一个角度看到变脸,看到戏院里的热闹场景,而且可以反复看。下一步,我们还要将炳林毛笔、涪城剪纸、唐绣娘刺绣、玉龙化石雕刻、葫芦雕绘、鑫田粮艺制作等非遗文化搬到演吧里去展示。让观众通过全新视觉来欣赏传统文化的绝妙之美。”
全域移动
○随时随地尽享“文化大餐”
“全区12个乡镇街道的文化站和城区21个公共场所,都有候文化电子读书吧。”肖庆国颇为自豪地说,“每个读书吧的借阅机上都有5000套正版电子书,每月还要更新100套。群众可以免费下载,把电子书下载到自己的移动终端里带回家,在自己的家里建一个图书馆。”
与候文化电子书吧相得益彰的是文化资源共享快车,该快车通过互联网信息技术手段演绎传统文化、经典文学艺术作品。目前,涪城文化资源共享快车已覆盖每个社区、行政村。在全区201个服务点上,群众可以通过足不出户欣赏到最新的舞台赛事和经典文艺节目。
涪城区通过打造新型“智慧•文化社区”,创新文化进社区的新模式。该区正紧锣密鼓地推进三网融合的“社区公共信息服务平台” 建设,全区200个平台LED显示屏成为社区公共文化服务的新载体。每天滚动播出的音乐、电影、戏曲等节目及发布公共文化服务信息,让社区居民驻足观看,实现了在家门口就能轻松品尝到本土文化大餐。
声明:绵阳市场信息网内容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