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充分依托覆盖城乡的网络优势在2007年成立之初,就定位于服务“三农”、服务中小企业、服务社区,这与中央及“一行三会”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要求高度契合。
邮储银行绵阳市分行成立六年多来,始终坚持总行的市场定位,以“两小”业务(即“小额贷款”和“小企业贷款”)为抓手支持绵阳地方实体经济发展。截止7月31日,我行累计发放经营性小额贷款47995笔,发放金额34.83亿元,结余6040笔,结余4.75亿元;累计发放小企业贷款754笔,金额 24.53亿元,结余225笔,结余 9.97亿元;累计发放个人商务贷款12807笔,金额35.54亿元,结余3984笔,结余11.62亿元。2014年,实现了银监会对小企业的贷款增量不低于上年、增速不低于各项贷款平均增速的目标,小微贷款增速达到48.49%,高于全部贷款增速14.42%;2014年小微贷款增量5.29亿元,高于2013年小微贷款增量3.74亿元。
一、银政企对接方面所开展的主要工作
1、主动作为,银政对接。服务“三农”、服务“中小微”是我行成立以来乃至今后很长一段时间的重点工作,如何找到“真正”的“中小微”却成为我行的一个难题。分行党委经过认真研究,认为通过银政合作可以实现银企有效对接。我行主动与绵阳市委农办取得联系,汇报了我行的想法,得到了市委农办的大力支持。4月25日,市委农办与我行联合举办了“绵阳市金融服务‘三农’座谈会”,市委农办、金融办、农业局、林业局、供销社、银监局、人民银行、邮储银行、水产站、海通证券研究所及绵阳市农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和专合组织等共计80余家单位参加了会议。市政府副市长赵琪、邮储银行四川省分行副行长周广明亲临会议并分别作了重要讲话,为我行与绵阳实体经济搭建起了合作的桥梁。
2、借鉴经验,银会合作。今年4月,邮储银行四川省分行在眉山召开了银会合作推进会,总结了邮储银行眉山市分行与眉山市科协在金融支持三农方面取得的经验,并要求在全省推广银会合作模式。会后,我行高度重视,积极与市科协沟通交流,签订了合作协议。7月2日上午,绵阳市“银会合作”推进会在我行311会议室召开,市委常委吴显仁同志出席会议并讲话。绵阳市各县市区科协主席、分管副主席,邮储银行县市区支行行长、三农金融部经理,县市区农技协代表约80余人参会。市委农办、市金融办、人民银行绵阳中心支行、市银监局、市科协、市邮储银行的领导出席会议并讲话。
二、银企对接存在的主要问题
1、银企信息不对称,企业和银行“借贷两难”。
银行对于中小企业的信息掌握不够全面,对于企业的经营情况和资金动向难以进行充分的调查,不能及时地了解企业的信贷需求,使银行难以找到符合条件的贷款企业。银企信息的不对称便出现了企业和银行“借贷两难”的尴尬局面。
2、中小企业自身信用建设滞后。
很多中小企业主在创业初期不重视自身信用建设,造成了不良记录。随着人行征信系统、法律制度和监管的不断完善,很多中小企业主在日后的贷款中由于原来的不良记录被银行拒之门外。
担保机构审查严苛很难促使企业获得贷款。
由于对流动资金的需求,中小企业在发展阶段通常缺少易变现的固定资产和抵质押物品。这些因素导致企业在贷款申请过程中难以满足银行的授信要求。而现阶段信用担保体系和担保机构的发展并不健全,注册资本质量不高,管理和运作方式存在一定缺陷,担保机构对小企业的申请审查苛刻,使得中小企业在融资过程中难以获得有效的担保支持,不断走入资本困境。
4、企业的资料信息不规范,零散分散审核困难。
中小企业的贷款通常数额小、要款急,往往都需要银行给予一个高效、便捷的审核和授信过程。但企业自身的管理并不规范,提供的审批资料通常不够完善合规,银行通过财务报表也很难了解企业真实的经营状况。而企业的各种信息也通常散落于不同的政府管理部门,银行难以找到一个稳定统一的渠道快速的获取企业的信息,不能给企业提供高效便捷的信贷支持,市场经济的激烈竞争,使得中小企业面临的生存环境日益严峻。
银企对接工作的几点建议
综上银行和企业对接中存在着种种问题,银企信息不对称、信用体系建设不完善、企业内部管理不规范、企业缺少抵质押资产等,这些问题阻碍了银行和企业之间更加有效的合作。只有通过政府的政策和引导,建立银企对接的中间平台,才能更好的促进银企对接。
1、建立银企对接平台,实现银企对接长效机制。
一是由政府组织,依托产业园区、工业园区,利用各管理部门的信息优势,组织建立银企对接平台。由专门部门负责,设立银企对接办公室,定期整合各企业信贷资金需求,与各银行之间交换信息,共享信息,使企业和银行之间实现双向选择。二是建立政府主导的网络平台,将企业的各项信息整合发布,分类筛选,定期进行维护更新,确保信息的真实有效性,使企业向银行提出贷款申请后,银行能够快速的掌握企业的真实信息,了解企业的经营运转情况,在贷后能够充分的跟踪企业的发展状况,控制信贷风险。企业也能够在第一时间获取银行的信贷支持,确保经营流动资金的及时到位。三是定期组织银企负责人开展沟通交流活动,使企业能够及时的了解银行的信贷产品、信贷政策、授信条件和投资意向,能够在需要时及时向银行提出贷款申请。银行能够充分的了解企业的经营状况,发展方向,了解信贷需求,从而根据企业情况有针对性的提供信贷服务,制定信贷计划,逐步形成银企对接的长效机制。
2、探索各类补贴资金向担保资金转化撬动银行放贷。
据我行调研了解,每年政府对当地各类龙头企业、地方优势产业、涉农企业都有一定数额的资金补贴,这些补贴资金都是以现金的方式直接补贴给企业。这种补贴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调动企业主的积极性,也能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一定的资金支持,但是,毕竟各级政府财力有限,根本无法完全满足企业的资金需求。如果将这些补贴资金转化为担保资金,银行按一定比例放大发放贷款,将有效解决企业融资需求大的困难,也能更好地促使企业向前发展。
3、加强监督管理,提高企业的信用和抗风险能力。
中小企业普遍存在着内控不足,监督管理不到位,自身财务会计制度不健全等问题,影响了自身的经营水平和抗风险能力。这些问题在信贷资金的使用过程中又一定程度转嫁给了银行金融机构,增加了信贷风险。加强对企业的监督管理,严格对企业内控制度、财务会计制度、企业文化制度的规范要求,提高审计部门对企业经营状况的审查力度,增强企业管理人员的风险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使企业自身产生经营管理和风险防范的内生动力。
四、下一步工作打算
下一步,我行将继续坚持总行于服务“三农”、服务中小企业、服务社区的定位 ,以“两小”业务为抓手,服务绵阳实体经济的发展。
1、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支持国家、省、市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做大做强,推动普惠金融对专业合作社、专业技术协会等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支持力度。推进优势特色产业带建设,扶持优势特色产业生产基地建设。支持纳入地方重点项目的有立项手续、资金支持、发展前景的市场建设项目,推进新型流通业态加快发展。积极对接政府相关部门,把金融支持新农村建设作为民生工程、德政工程,共同推进幸福美丽新村建设。
2、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在产品创新方面,针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特点研发金融产品,探索引入“联合贷”、“循环贷”、“互助贷”、“公司加农户(商户)”等创新业务模式,探索金融服务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渠道,给予个性化、全方位的金融支持;在服务创新上,建立“两小”贷款“绿色通道”,对于符合我行制度要求的“两小”信贷业务,在同等条件下,给予优先受理调查、优先审查审批、优先贷款发放的“绿色通道”服务;进一步优化“三农”贷款业务流程,在制度框架下合理减少不必要的申请或调查资料,充分发挥小额贷款手续简便、风险低、放款快的优势。
3、深化银政合作,有效实现银企对接。我行将进一步深化与市委农办、政府各涉农部门、市科协的合作内容,完善合作机制,搭建资源信息共享平台,建立政府、邮储银行与农业经营主体的三方信息交流平台,适时组织开展点对点、点对面的对接活动。完善联系协调机制,定期召开联席会,开展工作评价,研究创新推动工作,协调解决重大问题,通过银政合作平台实现银企有效对接。
(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绵阳市分行三农金融部 周禄平)
声明:绵阳市场信息网内容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