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  返回首页  加入收藏关于我们


绵阳市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主要数据成果公报

稿件来源:绵阳市场信息网  发布时间:2014-07-21  发稿编辑:韩春梅

 

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以下简称“二次调查”)是国务院统一部署的重大国情国力调查。按照四川省政府安排,我市二次调查自2007年7月1日启动,历时两年半,克服“5•12”特大地震等重重困难,于2009年12月31日完成,并经国家确认。二次调查首次采用统一的土地利用分类国家标准、首次采用政府统一组织、地方实地调查、国家掌控质量的模式,首次采用覆盖全国遥感影像的调查底图,实现了图、数、实地一致。我市二次调查全面查清了全市土地利用现状,掌握了各类土地资源家底。
现将我市二次调查主要数据成果公布如下:

一、全市主要地类数据
1、耕地:44.34万公顷(665.10万亩)
  2、园地:3.77万公顷(56.55万亩)
  3、林地:118.04万公顷(1770.60万亩)
  4、草地:3.39万公顷(50.85万亩)
  5、城镇村及工矿用地:11.11万公顷(166.65万亩)
  6、交通运输用地:2.30万公顷(34.50万亩)
  7、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7.19万公顷(107.85万亩)
  8、其他土地:12.42万公顷(186.30万亩)

二、全市耕地分布与质量状况
  (一)耕地分布
  全市耕地区域分布不均衡。从地貌看,浅丘平坝区耕地分布最多,占全市耕地的69.41%,其次是深丘低山区,占全市耕地的21.92%,高山地区分布最少,占全市耕地的8.67%。
  从县(市、区)来看,耕地最多的是三台,占全市耕地面积的26.32%;其次是江油和盐亭,分别占全市的15.98%、13.32%;耕地最少的是北川占全市的3.94%,涪城区次之,占全市耕地的4.16%;
  (二)耕地质量
  全市耕地按坡度划分,2度以下耕地5.62万公顷(84.30万亩),占12.67%;2~6度耕地9.85万公顷(147.75万亩),占22.21%;6~15度耕地17.22万公顷(258.30万亩),占38.84%;15~25度耕地8.92万公顷(133.80万亩),占20.12%;25度以上耕地2.73万公顷(40.95万亩),占6.16%。
  三、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节约用地制度,坚决守住耕地保护红线和粮食安全底线,确保我市实有耕地数量基本稳定
  二次调查数据显示,全市耕地44.34万公顷(665.10万亩),比基于第一次土地调查(1996年)数据逐年变更到2009年的耕地40.16万公顷(602.40万亩)增加了4.18万公顷(62.70万亩)(全省二次土地调查耕地总数多出77.40万公顷,合1161.00万亩)。主要是由于农村税费政策调整、调查标准、技术方法的改进等因素影响,二次调查的数据更全面、客观、准确。
  从耕地总量和区位看,全市25度以上坡度耕地,主要分布在平武、北川。其中有相当部分需要根据国家退耕还林、还草还湿和耕地休养生息的总体方案作逐步调整。
  从人均耕地看,全市人均耕地0.0814公顷(1.22亩),较1996年第一次土地调查时的0.0935公顷(1.4亩)有所下降,低于全国人均耕地0.101公顷(1.52亩),但略高于四川省人均耕地0.0748公顷(1.122亩)水平。
  综合考虑全市现有耕地数量、质量和人口增长、发展用地需求等因素,我市耕地保护形势仍十分严峻。人均耕地少、耕地质量总体不高、耕地后备资源不足的基本市情没有改变。同时,建设用地增加虽与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相适应,但部分地方建设用地利用粗放、效率不高,建设用地供需矛盾仍突出。因此,必须毫不动摇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节约用地制度,在严格控制增量土地的同时,进一步加大盘活存量土地的力度,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确保全市实有耕地数量基本稳定、质量稳步提高。
四、相关政策说明
  充分共享应用二次调查成果。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编制规划和计划时,应采用二次调查成果数据,切实发挥调查成果的基础性作用,充分发挥二次调查数据的平台作用,推动二次调查成果广泛应用。
  二次调查成果公布后,相关支农惠农政策不因地类变化而改变。

            绵阳市国土资源局 绵阳市统计局
        绵阳市人民政府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
                        领导小组办公室
                        2014年7月10日

声明:绵阳市场信息网内容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