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  返回首页  加入收藏关于我们

水润梓州展宏图


三台县第三批中央财政小农水重点县建设纪实

稿件来源:绵阳市场信息网  发布时间:2014-05-19  发稿编辑:韩春梅

 

□  谢   勇    陈   健

春意盎然、瓜果飘香、流水潺潺。梓州大地处处涌动着人水和谐、文明生态的新气象,150万三台人民的“美丽小康梦”在这片充满生机的高标准农田中胜利起航!

自2011年冬启动第三批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以来,三台县按照中央批准的建设方案,在金石、景福、塔山、永明、石安5个镇乡全力推进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通过田网、渠网、水网、路网综合配套,形成较为完善的蓄、引、提、排、灌工程体系,为发展2个10万亩优质粮油产业基地提供了有力支撑。

创新思维  谋求水利发展

为科学推进项目实施,县委、县政府坚持以统筹规划为前提,助推产业为目标,群众满意为标准,不断创新规划理念和发展思路。一是委托设计单位及时对县级农田水利规划进行修编,重点增加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建设实施意见,并由县人大常委会审定批准。二是在小农水重点县建设方案及年度实施方案编制过程中,充分考虑到该县10万亩优质粮油产业基地的特点,本着“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突出重点,注重实效”的原则,广泛征求镇乡、村、农户的意见,大力推进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示范,突出解决农民的实际问题。三是注重规划设计的整体性,坚持“一盘棋、一张图、一抓到底”,按照“集中投入、分期实施、连片治理”的原则,整乡、整村推进,力争建一片、成一片、发挥效益一片。

第三批小农水重点县已在三台县连续实施3年,专项项目区投资已达15300万元,其中:中央财政3600万元、省级财政3750万元,县财政配套3000万元。项目区群众筹资及投劳折资4750万元。同时,整合涉水涉农项目资金3.62亿元,共计完成新建渠道412公里,整治渠道775公里,整治山平塘935座,整治石河埝245处,改造泵站171处,建设蓄水池1766口,共计新增恢复灌面12.83万亩,改善灌面11.85万亩,新增节水灌面9.57万亩。同时,按计划完成平整坡耕地7.7万亩,修建田间道路342.29公里,耕作技术推广6.63万亩,防护林建设32.77公里等“田网”、“路网”及农田防护林等建设任务。

运用杠杆  发挥财政效能

为健全小农水重点县建设资金使用管理,创新建管机制,一是全面实行民办公助。按照“政府引导,民建民享”的原则,坚持以尊重民意为前提,以统一规划为依托,以农民用水合作组织为载体,以财政资本为引导,全面推行“民办公助,先建后补”机制,努力构建投入、建设和管护主体“三位一体”的小农水建设新格局。二是全面推行竞争立项。按照“自主申报,综合评审,竞争立项”的程序择优确定出各年度最急需、最符合条件的项目村,通过公开透明的方式,将小农水工程建设成为百姓的明白工程。三是全面推行施工队伍准入制。做到干部安全、群众满意、企业放心。四是坚持从项目方案设计、工程施工队伍、材料设备选择、施工质量监管及建后管护等环节进行监督检查,严把“三关”即:规划设计关、工程质量关、建后运行管理关。五是对财政补助资金实行“先建后补”,严格资金支付程序;严格县级财政报帐制,严格项目验收审计,将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逐步健全项目资金安排规范,运行安全,使用高效的长效机制。

建管联动  夯实建设水准

在小农水工程建设中,绵阳市三台县始终把工程质量放在第一位,大力推行民主、技术、行政“三位一体”建设监督。一是各项目村组成五人建设监管小组,负责工程建设质量监管,使群众直接参与工程建设、全程参与质量监督。二是镇乡政府、县财政局、县水务局组成联合监督组实行行政监督,严格把控工程建设过程各个环节,确保工程质量。三是坚持实行县、镇、村“三级”验收,严把工程建设质量关,将小农水工程建成百姓的放心工程。四是强化管护,保证效益长远发挥,首先明确管护主体,确保工程有人管,其次抓好制度建设,确定工程如何管,然后建立管护基金,确保工程有钱管,充分发挥水利工程效益。

注重实效  引领新村建设

绵阳市三台县以小农水项目区为依托,积极整合涉水涉农项目,推进农田水利综合示范区建设,小农水带动大农建成效明显,水利助推产业在农建综合示范片中得以展现。

一是小农水夯实大基础。通过连续三年实施小农水项目,全县新增旱涝保收面积6.632万亩,达到“田成方、路成网、渠相连、水到田、旱能灌、涝能排”的标准,农业发展后劲明显增强。二是小农水促进大增产。小农水项目的实施,使各项目区改变了过去“等水栽秧,靠天吃饭”的被动局面,有力促进了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农民增收,项目实施三年来,新增粮食生产能力8152万公斤,新增经济产值11413万元,项目区农民年人均纯收入增加近300元。三是小农水改善大环境。通过小农水项目配套田土调型、坡耕地治理及林业,合理配置地面拦蓄工程,增加植被覆盖,防止泥石流等灾害发生,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基本形成了“山顶戴帽子、山腰系带子、山脚穿鞋子”的现代农业产业开发模式。田间土地肥力得到有效提升,生态大环境和农田小气候显著改善,促进了各项目区可持续发展。四是小农水惠及大民生。小农水重点县建设中的金石、塔山、石安三大项目产区通过田网、渠网、路网“三网”等配套设施建设和水利、农业、农机等技术的集成应用,成功引进产业化龙头企业,并通过了引导支持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与农民专业化合作社对接,联结带动农户建标准化的农产品加工后辅材料基地等方式,逐步探索出炼油产业规模化、基地建设标准化、生态景观田园化,一、二、三产业互动融合的现代农业发展新模式,“山下饱肚子,山腰挣票子、山顶戴帽子”的助农增收理念深入人心,实现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有效转变。

长流小农水,涓涓暖人心。梓州大地在三年小农水建设中,逐步实现了山水田林路与生态人居环境的和谐共融发展。广大人民群众与党员干部的信心、能力与智慧正伴随着生态农业产业发展不断阔步向前,水润梓州展宏图,“全川丘区经济文化生态强县”的美好梦想一定能实现!

 


 

声明:绵阳市场信息网内容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