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阳科技城被自被列为国家三网融合首批试点城市、国家电子政务试点示范城市、国家信息化试点城市、国家制造业信息化试点城市、国家城市和社区信息化试点城市。信息化已成为服务于市委市政府“一主三化三加强”的发展路径,更是推进“三个加快”、改善民生等中心工作的重要手段和科技城建设的重要内容。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的领导下,绵阳市在电子信息化建设,电子通信领域,三网融合和信息服务方面都有突飞猛进的发展。
电子信息化建设促产业升级
根据《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作为四川第二大城市的绵阳地处成渝经济区“双核五带”中的成绵乐发展带上,担负起了电子信息科研生产基地、成渝经济区西北部中心城市、国家科技城等重要使命,在绵阳电子信息产业已经成为了头号支柱产业。
绵阳的电子信息产业空间布局可以概括为“一个核心、一个环、一个延伸带”。即“一个核心区”,以科技城为核心区域,包括高新区、经开区、科创区以及发展起来的涪城区和游仙区的电子信息产业主体发展区。以军工产业作为支撑科技城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根基,重点发展军工技术、民用技术、军民结合三大电子信息产业。“一个环形带”,沿着绕城高速道路分布的环形电子信息产业带,依次涵括高新区信息家电聚集区、高新区新启动区、新皂空气动力城、出口加工区、经开区平板显示器件聚集区、永明—芦溪工业区、游仙区小枧航空城、仙海软件科技园、中物院军民结合实验区、新桥镇—魏城、石马—东林工业集中发展区、西南科技大学园区、科创区军民融合电子产业聚集区、金家林工业集中发展区等。重点打造四个产业聚集区:(1)数字视听产品及电子元器件产业聚集区。以高新区为核心,辐射安县花荄、涪城金家林工业园、永兴镇和磨家镇等。以长虹数字视听产品和核心部件配套为主轴,集聚100户以上产品研发、整机制造、电子芯片、元件器件等核心部件配套企业。(2)平板显示器件聚集区。以经开区为核心,以长虹PDP项目为牵引,集聚80户以上平板显示器电子材料、元器件、组件配套企业。(3)军民融合电子与光电子产业聚集区。以科创区和涪城区金家林工业集中区为核心,以九洲LED项目、雷达、航电系统、空管系统和承接产业转移为依托,集聚80户以上光电子产业、电子材料、元器件、组件配套企业。(4)软件及信息服务业聚集区。以涪城区为核心,依托长虹、九洲研发中心、中物院、五八所、西科大、灾后异地迁建的空气动力城和航空城等强大的软件开发技术实力和人才优势,不断吸引、聚集一大批软件及信息服务企业和人才,培育和打造仙海软件科技园,扶持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竞争力的软件企业;加快第三代移动通信网络、下一代互联网和宽带光纤接入网建设,支持IPTV(网络电视)、手机电视、“物联网”等新兴产业发展,推动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企业和通信运营商的有机结合,实现内容、终端、传输、运营企业相互促进、共赢发展,促进信息服务新模式新业态的尽快形成。一个“延伸带”,从环形带上沿绵安北向外延伸出去,连接安县花荄工业园和北川山东产业园,发展援建省对口支持产业,承接和补充环形产业带上产业的转移及溢出,形成信息家电和汽车电子配套产业延伸带。加快研发创新,突破一批关键技术,扩大规模,提升层级,增强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和话语权,将我市打造成为国内一流、西部最大的电子信息产业基地。
一直以来,高新区都是绵阳电子信息产业的重要承载地。华正电子工业园的建立,将吸引更多电子信息配套企业入驻,长虹、九洲两家骨干企业已实现了主营业务收入占全市行业销售收入的76.6%;实现工业增加值50.8亿元,占全市行业收入的91.2%;实现利税15.6亿元,占全市行业利税的66.1%。这两家企业作为国内电子信息百强企业,其发展对绵阳经济发展至关重要。同时软件和集成电路实现销售收入8.5亿元(未包含嵌入式软件),信息服务业实现销售收入17.48亿元,拥有网站11万个,具有系统集成资质认证企业一级1家、二级2家、三级1家、四级3家,获得“双软”认证企业18户。
三网融合带来产业突围
在绵阳市“十二五”规划中,到2015年,绵阳电子信息产业将实现产值1500亿元,要实现这一目标,三网融合产业的发展非常关键。2010年7月1日,绵阳成为第一批三网融合试点城市。我市加快建立健全推进机制,成立和组建了推进“三网融合”工作领导小组、“三网融合”网络监管工作领导小组、“三网融合”建设领导小组和“三网融合”对外合作领导小组,并组建了“三网融合”技术专家委员会。相关单位也加紧实施网络硬件设施改造,全面提升网络硬件设施水平。其中,广电、电信等公司正抓紧进行光进铜退、光纤入户、光纤到桌面、移动宽带化、宽带移动化、智能电网等网络基础设施建设。
对于绵阳电子信息企业来说,三网融合已成为他们抢占新一轮发展制高点的难得机遇。
作为三网融合的龙头企业的长虹已掌握了双向通信、家电远程控制、新型人机交互等关键技术,基本完成了由IC设计、嵌入式软件、融合性终端产品、系统集成构成的整体解决方案体系,掌握了双向通信技术、无线控制网络的智能家电自识别自组网技术、家电远程控制等技术;在智能家庭、智能小区、智能城市、云计算等领域完成了产业布局。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SOC芯片,具备提供数字电视端到端解决方案的能力,数字电视嵌入式软件平台项目获“核高基”支持,参与UCPS、AVS、IGRS等重要标准制定,掌握了双向通信技术、无线控制网络的智能家电自识别自组网技术、家电远程控制技术、Igrs设备互联协议、PLC通信及组网技术、新型人机交互技术等。
九洲则陆续开发出了多种三网融合智能终端产品,目前已在NGB(下一代广播电视网)、IPTV(网络电视)、CMMB(手持移动电视)、3G手机、机顶盒、光网络、家庭多媒体中心、互联网业务等方面掌握了关键技术,同时承担了多项国家三网融合重大科技攻关和产业化项目,包括:“家庭数字多媒体益智娱乐终端”、“面向移动终端的多媒体通用平台软件”、“交互式数字电视前端系统的研发及产业化”、“交互式自由视点3DTV关键技术与系统研究”等项目。
灵通公司的宽带电力线家庭网络设备BPL、电力EPON及电信EPON无源光纤网络系统实现商业化、产业化。
西科大开展了“绵阳市三网融合关键技术及新型远程网络教育系统研发平台”等8个重点项目的申报和研究工作,成果显著。
目前,通过对基础网络的改造升级,绵阳各类传输网络已经达到了承载三网融合全业务的基本要求。在主城区,“光纤到楼”双向化已改造15万户,光纤骨干环网覆盖达90%以上;在县城,80%以上有线电视用户网实现了双向覆盖,市县光纤环网和县乡光纤骨干网建设基本完成。绵阳电信与广电合作,建设了可支持10万IPTV用户的CDN网络,以承载直播类业务。此外,双方合作已建成农村宽带及天翼信息化村、镇达500余个,建成24芯市县骨干环网,2.5GIP传输网、城域网正在加紧建设。绵阳电信分公司完成绵阳地区承载网改造,构建组播平面,可提供10万用户承载能力;改造优化接入网络,推进光纤化。移动绵阳分公司在绵阳、江油等城区大力建设3G无线网络,进一步提升了绵阳移动城域网的业务承载能力;联通绵阳分公司完成了绵阳城区城市热点WLAN无线宽带网一、二、三期工程,完成WCDMA 3G基站建设300余个,基本实现了绵阳城区“无线宽带化、宽带无线化”;绵阳市无线电视公司完成了市本级、平武、安县、北川、梓潼、盐亭等地面数字电视前端系统建设,地面数字电视覆盖网工程正在稳步推进之中。绵阳广播电视台建成了面向“三网融合”的本区域内信息发布和内容服务平台,尝试性地在广电网的VOD、电信网的IPTV和绵阳广电台网站上开展应用,并正式上线IPTV绵阳本地EPG。
着力打造六位一体网络问政平台
自绵阳市2012年7月9日开通网络问政平台以来,很多普通群众通过网络来信反映的民生诉求问题,都得到了相关部门的快速回应。来自市网管办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10月底,我市书记、市长信箱共收到有效来信5790件,点击率达到17.9万人次。群众不满意信件已由7月份的9%下降到10月份的6%。
网络问政平台开通后,市级各部门采取创新性做法,推进网络问政工作。市城市管理局将12319热线、“绵阳城事”微博与网络问政工作联动推进,进一步拓宽群众诉求渠道。市司法局在新浪网开通政务微博“绵阳司法”,助力网络问政工作。市卫生局和各直属单位专门为网络问政工作人员开通了手机上网服务,确保了非工作时间和节假日信访的及时接收办理。市交通局建立了包括收集、受理、交办、承办、回复、督查、归档、通报等全部流程的一整套工作机制,明确要求在收集到网络民情民意后,相关工作人员必须在1个小时内完成阅读研判,提出初步意见,并进入处理流程。市环保局指定专人每天至少不低于6次登录我市网络问政平台查看网上社情民意,及时接受公众的投诉和建议。
各地在推进网络问政工作中还十分注重群众来信的个案办理与落实,建立起网上受理、办理、查询、回复、督办、统计“六位一体”的网络问政平台,创造性地将网络问政工作向网络理政推进。
涪城区每两周要召开一次“网络问政”联席会议,研究“网络问政”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游仙区建立了数据分析预警机制,找出网民来信共性问题,努力畅通民意诉求渠道;江油开设了“建言献策”、“江油论坛”、“江油微博”等网络平台,进一步畅通政府与网民交流互动的平台;盐亭定期召开县四大班子、相关部门及网民参加的座谈会,进一步强化网上来信个案的受理与办理;梓潼在启动网络问政平台的同时,开通了手机版信箱中心,使网络问政工作更加方便快捷;平武专门设立了网络问政及舆情办公室,并在全县25个乡镇、80个县级部门分别成立工作机构,认真回复和处理网民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
绵阳《市场信息》报、刊、网成为信息化宣传推进基地
近年来,民政部民间组织管理局局长孙伟林,中国信息协会常务副会长李元勇,四川省委组织部副部长刘东,四川省民政厅民间组织管理局局长李建平、副局长罗百益等领导同志和新华网、人民网、《中国信息界》杂志社、四川农村日报、四川农网、四川新闻网、绵阳日报20多家新闻媒体前来检查指导传经送宝。截止2012年12月,绵阳《市场信息》报(川内08-002)已连续编辑出版对开周报827期,自办发行,免费发送300万份,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发生以来,《市场信息》编辑部和《中国信息界杂志社》联合编辑《抗震救灾重建家园?绵阳卷》、《绵阳信息化巡礼》、《绵阳信息化建设》、《共产党人·绵阳卷》等专刊16000册,得到了绵阳市委、市政府的支持,市委党校、市社科联积极协助组织专家勇跃投稿。专刊出版后发送到绵阳市各机关企事业单位,推进了绵阳市信息化建设和服务事业发展。
绵阳市场信息网(www.myscxx.com)2006年11月上线以来,管理有序,运行正常,“时政要闻”、“绵阳信息”、“电子政务”、“电子商务”、“展会信息”等栏目受到信息界人士的好评,到目前为止加盟单位已达1200多家。绵阳市场信息网和全国30多个知名网站链接互动,品牌效益明显。协会工作人员12人,有11人获得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及四川省新闻出版局颁发的新闻采编、编辑、记者资格证书,《市场信息》报立足绵阳,幅射全川,面向全国,受到越来越多的读者欢迎。据不完全统计为《市场信息》报、刊、网投稿的作者达685人。
信息化的发展与建设已成为绵阳科技城建设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大力推进电子政务、电子商务、公共领域信息化服务、企业信息化、社区信息化、农村信息化进程将是协会工作的重点。绵阳市市场信息协会在“十二五”期间将围绕绵阳市委、市政府的“十二五”发展实施规划,精心办好报、刊、网。在党的十八大精神指引下,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坚持市场经济原则,“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坚持多媒体互动,多元发展的格局,为绵阳市的信息化建设,为中国的新闻信息事业发展作出新贡献。
声明:绵阳市场信息网内容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