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向北,蜿蜒秦巴山岭间的广陕高速车流如织。这条沿蜀道走廊延伸的四川第一条北向出川高速公路,在今年5月通车后,日均标准车流量已达3万多辆。
自省委九届四次全会以来,经过近4年奋战,西部综合交通枢纽建设由“历史性突破转向历史性收获”。今年底,四川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将突破3000公里大关,多条出川高速公路建成通车。与此同时,双流机场新航站楼将建成投入使用,可停靠、起降目前世界上最大的飞机空客A380。
四川至全国8小时、通达世界的立体交通网正在形成,拉近了四川与全国、四川与世界的时空距离,将大大促进西部经济发展高地建设,促进四川对外开放合作。
历史性突破
西部综合交通枢纽建设不仅要变“蜀道难”为“蜀道通”,还要面向世界,构建新的欧亚大陆桥,打开对外开放的国际通道。
由于工业运输难、要素流动难,一直以来,“蜀道难”成为制约四川发展的“瓶颈”。
四川的难点在交通!四川的出路在交通!四川的希望也在交通!破解“蜀道难”,是四川加快发展必须着力突破的关键。
2007年底,省委九届四次全会作出建设西部综合交通枢纽的战略部署,这是着眼全国、全球的破解“蜀道难”的“大手笔”:不仅是要变“蜀道难”为“蜀道通”,要变全国路网的“西部终端”为“西部中枢”,变“内陆盆地”为“西部门户”,而且要着眼面向世界,充分认识四川作为连接东南亚和中亚、欧洲的交通走廊的地位和作用,构建新的欧亚大陆桥,打开对外开放的国际通道。
出川高铁和出川高速公路被列为重中之重。2008年1月10日,四川省与铁道部签署部省纪要,建设至周边省会4小时、至全国三大经济区8小时的交通圈。随后不期而至的汶川特大地震,暴露了四川交通路网不畅、等级不高、机动性差等缺陷,这让四川“咬定青山不放松”,更加坚定了加快发展交通的信念,交通项目既是灾后重建项目,也是发展项目。
2008年5月28日,成灌高铁建设合作协议签署,这条地震后16天决策、16个月建成的高铁,不仅创造了我国高铁建设的最快速度,还使四川和我国东部一起进入高铁时代。
一个个事关全局、关乎四川长远发展的交通项目密集上马。2008年底,双流机场二跑道暨新航站楼、成绵乐铁路、绵遂、达陕等重大交通项目相继动工。2009年5月,在全省西部综合交通枢纽工作会上,四川亮出的大手笔让外界惊叹:投入上万亿元巨资建设西部综合交通枢纽。
空前的投资规模、空前的建设力度,使得西部综合交通枢纽建设突飞猛进,取得历史性突破。
近4年来,四川铁路建成项目8个,开工项目22个,开工建设了成灌高铁、成兰铁路、成渝、成西、成贵等高铁,铁路完成建设投资604亿元,2009、2010年两年投资金额总数是改革开放30年的总和。依托成都集装箱中心站等优势,成都—阿拉山口—欧洲、成都—上海、广州、深圳、青岛、连云港(601008,股吧)、天津等城市班列的开行,使“内陆盆地”实现“通江达海”。
近四年来,四川高速公路累计开工30个项目。2010年7月,成都第二绕城等6个高速公路项目集中开建,全省在建高速公路项目达34个3590公里,在全国排位由2007年底的第11位提升到第1位;建成和在建高速公路总里程达5893公里,在全国各省区市排位由2007年底的第12位提升到第2位!
“这3年多四川交通上做的事情,比过去30年还要多!”省交通运输厅设计院专家感慨!
历史性收获
决战决胜西部综合交通枢纽元年,四川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将达3300余公里,突破3000公里大关,四川交通建设进入全面“丰收季”。
9月底,达陕高速最后一个隧道大巴山特长隧道贯通,这为达陕高速年底通车奠定了基础。这条高速将成为今年内我省第二条建成的北向出川高速公路,也是成都到西安的第二条高速公路。
更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是,达陕高速通车后,四川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将达3300余公里,突破3000公里大关。省交通运输厅厅长高烽认为,这是四川交通由历史性突破转向历史性收获的节点。经过近四年奋战,今年是“十二五”发展和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的“两个开局”之年,也是决战决胜西部综合交通枢纽的元年,四川交通建设终于进入全面“丰收季”了。
对比,才能看出“历史性收获”的含金量。以高速公路为例,四川高速公路建设始于1990年的成渝高速公路,300多公里修了5年。四川高速公路上第一个千公里台阶用了10年时间,上2000公里台阶用了8年。经过3年努力,到今年底,四川高速公路将上3000公里台阶。2012年,四川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将突破4000公里;到2013年,将突破5000公里。
今年底,双流机场新航站楼将建成投入使用,不仅可以停靠、起降世界上最大型飞机空客A380,双流机场年载客能力也将达5000万人次,客流量可望突破3000万人次,即将步入世界繁忙机场行列。
还有更大的惊喜。9月中旬,省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十二五”综合交通建设规划,“十二五”期间,四川将基本形成至全国的8小时交通圈,将总共形成29条高速铁路、高速公路进出川大通道,5年内将基本实现破解“蜀道难”的千年夙愿。
公路方面,新增高速公路通车里程3700公里,进出川高速公路11条,通车总里程达到6350公里,形成18条进出川高速公路大通道,基本实现高速公路网络化。
航空方面,新增国际航线22条以上,开工建设成都新机场,基本形成以成都国家级国际航空枢纽和西部地区门户枢纽为中心,较为完善的省际、国内干线和国际客货运航线网络。
成都铁路局表示,根据国家《中长期铁路网规划(2008年调整)》、《铁路“十二五”规划》和部省纪要,从今年起到2015年,四川将有10多个项目启动建设,建成投产项目20多个,四川又将迎来新一轮铁路建设高潮。届时,四川铁路网规模快速扩充,营业里程将达到6380公里,比目前增加2831公里。其中,高铁达到2200公里,约占全国高铁总里程近10%四川铁路全面进入高速化、现代化时代。
内陆变前沿
西部综合交通枢纽建设,让四川跨越千山万水,走在承接世界产业转移和西部开放合作前沿。
10月20日,第十二届西博会上,全球最大的代工企业台湾富士康科技集团牵手四川长虹(600839,股吧),共同签署“绵阳智能手机项目”合作协议。该项目建成后年产值可达500亿元;第一台“成都造”联想电脑将于12月中旬正式下线;与此同时,仁宝成都基地第一批产品也将下线……
外来投资者纷至沓来,加速入川。不沿边不靠海,地处内陆西部,四川竟能得到如此多的外商青睐。
答案在市场。四川是西部之心。四川是新欧亚大陆桥与南亚、东南亚国际大通道的重要交汇点,省会成都是港澳、东南亚地区前往欧洲、中亚的直航线路与中东地区前往中国东部沿海、东亚地区的直航线路的黄金交叉点。要进入这些区域市场,四川是捷径。
省委九届四次全会明确提出,加快建设辐射西部、面向全国、融入世界的西部经济发展高地,核心在西部综合交通枢纽,出路在充分开放合作。
交通是基础,是先导。西部综合交通枢纽建设的突飞猛进,首先带来的是物流的提速。成都到阿拉山口五定班列开行,比沿海出口海运成都货物到欧洲时间大大节省20天。成都双流机场二跑道的建设和投入使用,国际和地区客运、货运航运航线增多,每天双流机场出关的电子产品达400吨。
未来,走铁路,成都至贵阳、西安、兰州等周边省会城市只需4小时,至环渤海、珠三角和长三角地区只要8小时,通过欧亚大陆桥和泛亚铁路还可到达欧洲、中东及东南亚;走空中,从成都出发,4小时航程可涵盖东南亚、南亚和中东,6—10小时航程可通达中亚和欧洲……
突飞猛进的西部综合交通枢纽建设,让四川跨越千山万水,走在承接世界产业转移和西部开放合作前沿
2008年,克服汶川特大地震和国际金融危机双重挑战,四川对外贸易出口总额突破100亿美元,提前迈入全国兄弟省市区对外开放合作“第一梯队”。
2009年,第十届西博会上,四川开放史上两个“标杆性”企业富士康成都产业基地项目落户成都,英特尔宣布第三次增资四川。当年西博会签订项目投资总额达5911.39亿元,超前9届总和。
2010到2011年间,跨国巨头争相入川,带动产业集群转移。电子信息,随着德州仪器、戴尔、联想、仁宝、纬创等企业纷至沓来,四川电子信息产业“十二五”可望达万亿元产值。一汽大众、沃尔沃、中国重汽(000951,股吧)、韩国现代汽车项目相继落户,支撑四川汽车产业带加快崛起,未来几年四川整车规模将达200万辆以上。
省委九届四次全会以来,是四川交通建设最快的时期,也是四川对外开放合作发展势头最强劲的时期,引进国内省外资金连续四年每年跨越一个千亿元台阶,实际利用外资年均增速超过50%。166家境外世界500强企业落户四川,名列中西部第一。
投资西部、首选四川,投资四川、辐射西部,已经成为外商共识。便利的交通和庞大的市场,使得世界200多个国家和地区与四川建立了经贸关系,自2009年以来,进出口总额每年以100亿-200亿美元的速度递增2009年超过200亿,2010年突破300亿,今年有望突破500亿美元。
西部综合交通枢纽建设,让“内陆盆地”变成开放前沿。西部经济发展高地建设,加速,再加速!(四川新闻网)
声明:绵阳市场信息网内容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