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2日,在北川羌族自治县公证处的办公地点,前来办证的当事人络绎不绝,现场井然有序,一派和谐安宁的景象。回首一年前的今天,在北川县擂鼓镇灾民安置点,一条崭新的横幅——北川羌族自治县公证处,在绵阳市司法局领导和全市公证行业同志们热切的目光里,挂到了救灾帐篷上。
含泪出征,灾民安置点建起帐篷公证处
在“5·12”那个慑人心魄的时刻,北川县公证处办公楼全部倒塌,4名公证人员和十余名办证当事人的生命连同办公设备、设施、档案资料全部毁于一旦。
2008年5月26日,在省司法厅、市司法局领导的关怀和指挥下,全市公证行业纷纷伸出援手,北川县公证处重建工作拉开了序幕。
北川县擂鼓镇,绵阳最大的灾民安置点,劫后重生的群众心中有着对失去亲人的悲痛,也有对建设起稳定社会,恢复安定生活的渴望。公证作为维护社会稳定的一个重要环节,在此时显得尤为重要。但是要在当时一切都为零的条件下恢复公证处,开展公证业务,人人心中都打着鼓。摆在面前的是四大亟待解决的难题。首先是没有办公地点、没有办公设备、没有执业公证人员,这些基本条件不解决,重建公证处无从谈起;其次是北川灾区对外的影响。地震后的北川县成了全世界关注的焦点,新闻媒体的报道从未停止过,稍有不慎就会造成恶劣影响;其三是维稳任务艰巨,地震带来的社会问题非常复杂,办理公证会涉及相当数量的群众,如果不能妥善办理,会牵一发而动全身,影响整个灾区社会的稳定;其四是公证面临严峻挑战。面对北川受灾面广、人多、程度深的实际情况,公证工作会有极大的困难。大量遗产、抚慰金、工伤赔偿、动产、不动产的继承等公证急需办理,很多公证案件法律关系非常复杂,在全市公证系统近十几年甚至几十年都没有遇到过,无先例可循,办理程序相当复杂,一旦出现错案,将极大影响民心安定,影响灾后重建进程,损害公证队伍形象。面对严峻的形势,市司法局党委坚定信念,“再大的困难也要把北川公证处建起来。”很快重建方案制定出来。
灾民事大,八方协力再现北川公证辉煌
面对地震灾害造成大量人员死亡,政府及有关机构为了尽快帮助死者的亲属处理善后及遗产继承事宜,要求公证机关及时为死者的继承人办理各类涉及动产、不动产以及存款、保险等公证事项。面对党委政府的重托、面对人民群众期望,参与重建工作的每一位同志都坚定信心,誓要完成重建任务,树立北川公证的信誉、并且最大限度的维护好灾后群众的切实利益。
临时安置点条件非常艰苦,办公地点和住宿地是临时搭建起来的帐篷。公证员一身汗一身雨的工作,每天的工作从天一亮开始,白天受理案件、答复疑难,晚上打印资料、制作公证书。可以说在那一段日子里,每一个战斗在前线的公证员是拿生命在同艰巨的环境进行拼搏,用公证员高度的责任心在同超负荷的工作做斗争。自恢复业务的一个月时间内,在北川帐篷公证处中就接待来访群众5000余人次,解释、答复涉及法律、继承等案件3000余件,受理公证案件680多件,出证500多份,全部免收公证费。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北川公证重建得到了全市公证系统倾力相助。市司法局向全市公证系统发出了《为北川羌族自治县公证处招募公证员志愿者的倡议》。绵阳市国信公证处积极捐款、出力,为北川公证同行分忧解难。并且自2008年6月13日起分批派出十余名优秀的公证员长期驻扎在北川公证处,带去了大量的咨询资料,免费开展公证法律咨询,免费为当事人提供公证法律服务。该处两名年轻的女公证员涂倩和蔡金蔓,每人派驻两个月。她们不惧地震余震的惊险,不怕工作条件的艰苦、义不容辞、任劳任怨、出色的完成了任务,受到北川领导和群众的好评,并荣获了“支援北川先进个人”的光荣称号。自2008年6月以来,国信公证处办理北川灾区继承权公证及相关公证上千件,共为当事人减免公证费用数十万元。
为做好恢复业务后的工作,北川县司法局临近退休的老领导老公证员白发州同志强忍丧母的悲痛,临危受命,重新承担起了公证处负责人的重担。他带领大家克服种种困难,在酷热难耐的帐篷中不分白天黑夜地工作着,每天工作15个小时。他说:“我们多年建立起来的北川公证处毁了,4名同志再也见不到了。我们只有化悲痛为力量,只要我还有气,就一定要为重建公证处做出贡献。”三台县公证处、安县公证处、国证公证处、众信公证处、盐亭公证处都派出了自己优秀的公证员轮流驻扎北川公证处。近一年全市公证系统先后选派公证人员30多人次驻点帮助北川县公证处开展业务。(龚媚 本报记者 陈斯)
声明:绵阳市场信息网内容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