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市各级党委、政府和主管部门对发展乡村旅游十分重视,加强了行业管理,初步形成了抓乡村旅游发展的工作机制;注重政策支持,规划乡村旅游发展,2008年市农办、市旅游局制定了我市乡村旅游三年发展实施意见。目前我市乡村旅游种类主要有观光农业型、景区带动型、场镇依托型、特色餐饮型、民族风情型、农事体验型等种类。2008年我市乡村旅游接待游客约265万人次,乡村旅游总收入25896万元,占全市旅游总收入的6.5%。我市现有农家乐509家,直接从业人员4818人,年纳税约454.5万元。我市乡村旅游发展带动了农民致富增收,提高了农民的市场经济意识,提升了农村卫生条件的改善,增强了农民资源意识、环保意识,促进了村容村貌的改善,促进了基层民主管理。但目前较之周边地区无论是在品牌、规模、效益等方面都有一定的差距。
通过调研,针对我市目前乡村旅游发展的现状,着眼我市乡村旅游资源的实际,感到要提升绵阳乡村旅游的品味,提高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推进我市乡村旅游又好又快的发展,应着力在以下四个方面下功夫。
拓展思路、科学规划,构建绵阳乡村旅游发展的新体系。思路决定出路,规划描绘蓝图。按照市委建设灾后美好新家园,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建设绵阳科技城的战略部署,结合新农村建设,产业结构调整,改善民生,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坚持规划先行,制定和完善乡村旅游发展规划,高起点、高品味规划我市乡村旅游发展,形成以有特色、有影响的重点旅游乡镇为龙头,以乡村旅游带为支撑,以农家乐为基础的绵阳乡村旅游体系,规划建设好平武县南坝镇、白马乡,北川县擂鼓镇、永昌镇,安县小坝镇、桑枣镇,江油市青莲镇、武都镇,涪城区龙门镇、青义镇,游仙区游仙镇、沉抗镇、梓潼文昌镇、长卿镇,三台县郪江镇、灵兴镇、盐亭县大兴乡、金鸡镇等十八个乡村旅游乡镇和绵江景观大道李白文化乡村旅游带,游仙——梓潼三国文化乡村旅游带,北川安县羌文化乡村旅游带,平武白马藏族乡村旅游带,三台郪江汉文化乡村旅游带,盐亭嫘祖文化乡村旅游带,从整体上提升绵阳乡村旅游品质,增强发展后劲。
政府主导,政策扶持,形成绵阳乡村旅游发展的新机制。制度管根本,机制添活力,要推进绵阳乡村旅游的新发展,必须坚持政府主导,政策扶持,农民主体的原则。在规划、环保、卫生、税收、金融等方面进行扶持和服务,要加大投入,抓好重要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要建立发展乡村旅游联系会议制度。要健全和完善有关的政策措施,积极探索适应和促进乡村旅游发展的新机制。把乡村旅游发展纳入新农村建设和灾后重建扶持范围,鼓励和利用退耕还林形成的生态、经济林地开发乡村旅游,还可通过购买、租赁、承包、股份合作等多种形式开发乡村旅游,鼓励城市企业开展乡村旅游。
文化引领,特色唱戏,打造绵阳乡村旅游发展的新亮点。文化是旅游的灵魂,特色是旅游的品牌。要推进绵阳乡村旅游的新发展,必须紧紧抓住这个纲,纲举目张。要深入研究和挖掘绵阳丰富和厚重的历史文化,把三国文化、汉唐文化、李白文化、羌藏文化、文昌文化、嫘祖文化作为发展绵阳乡村旅游的根基,用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来引领绵阳乡村旅游品质。要把历史文化同区位特点、自然风貌、生活习俗、民族传承、特色餐饮、休闲度假有机地结合起来,文化搭台,特色唱戏,实行差异化发展。从地域上、主题上、文化上整合景观组群,开发农产品、农事活动体验、生态空间享受、农耕文化教育、乡村民俗等不同主题的乡村旅游产品。充分考虑区位条件,自然生态,民俗文化,投入能力、市场容量等因素,做到因地制宜,量力而行,合理布局,稳步推进,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形成品牌和特色,打造绵阳乡村旅游的新亮点,满足不同层次消费群体和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力争通过三至五年的努力,把绵阳乡村旅游的品牌树起来,规模大起来,效益提起来。
建好队伍,提升素质,展示绵阳乡村旅游发展的新形象。人才是兴旅之本,形象是素质展示,要推进绵阳乡村旅游的新发展,必须下大力抓好乡村旅游从业人员和管理者队伍建设,加大从业和管理人员培训,2010年前要培训培育全市500名乡村旅游经营、管理骨干。通过培训,把农夫变老板,农区变景点,村民变导游,为乡村旅游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持。要开展形式多样的乡村旅游宣传促销活动,充分发挥活动的载体和平台作用,围绕震后绵阳乡村旅游依然美丽的主题,组织策划一年四季不同形式的各种乡村旅游活动。要搞好乡村旅游线路统筹,精心包装主题鲜明的乡村旅游产品,加大在周边城市和绵阳城区开展乡村旅游产品和线路的宣传推介及市场促销,提升我市乡村旅游的知名度,增强吸引力。
声明:绵阳市场信息网内容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