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  返回首页  加入收藏关于我们


找准发展着力点 抢抓机遇促跨越

稿件来源:绵阳市场信息网  发布时间:2008-11-16  发稿编辑:

    刚刚闭幕的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紧紧抓住农村发展这个核心问题,该《决定》中提出要建立现代农村金融制度,其中针对农村信用社提出“改善农村信用社法人治理结构、保持县级法人地位稳定,发挥为农民服务主力军作用”,这是党中央对新形势下农村信用社改革发展指出的方向和提出的要求,特别是“建立现代农村金融制度和放宽农村金融准入政策”,给农信社生存发展敲响了警钟,对农信社发展来说,是一个机遇,也是一个挑战。 

    一、抢抓发展机遇迎接挑战,充分发挥优势科学发展

    随着国家对农村金融准入制度的放宽,潜藏的竞争力随时都可能晋升到“显现”,当前农村金融供给体系已呈现出多元化格局,农行、农信社、农发行、邮政储蓄银行这样驻扎在农村的正规金融已达8种,例如:担保保险、贷款公司、村镇银行、资金互助社等,同时非正规金融机构,如企业个人互借、个人放贷、当铺及小额贷款组织等种类达6种,农信社激烈的竞争局面即将到来,面对新形势,对于农信社来说,关键是如何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发挥优势,弥补劣势,科学定位,如何把住用好灾后恢复重建的历史机遇,找到更为灵活、科学、有效、可操作性强的措施和方法,找准商业化经营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结合点,在加快农信社自身发展的同时,不断探索适合农村需求特点的金融产品,掌握适应实际的风险管理技术,保持农信社的持续健康发展,发挥出农村金融主力军作用,为加快推进三台灾后重建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的资金支持,实现“双赢”。

    优势1、工作重心正着力向“资产质量、经济效益、队伍素质”三个取向转变。2、打造核心竞争力实施将在员工积极性提高方面产生裂变效应。3、农信社网点、队伍、市场、资金四大资源优势。4、国家以优惠财税、存款准备金、政策引导各方资金流入农村市场,给农村金融带来了巨大的发展空间。5、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对地震灾区支持力度的加大,以及一系列灾后恢复重建项目强有力的政策和资金支持,信用社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发展形势总的判断是机遇大于挑战。6、有扩权强县政策、项目、资金支持优势和百万人口人力资源优势。

   

    劣势:近几年的农村信贷市场正由农信社一枝独秀的单一服务变为“八狼共舞”。当前农信社在农村市场的主要竞争对手是邮政储蓄银行,其次是农业银行,其系统正在推广惠农卡和小额农贷营销,农发行不断完善的“一体两翼”的支农格局,以及其他银行类金融机构也开展部分涉农业务、部分地区逐渐涌现的村镇银行,农村资金互助化和贷款公司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将从农村市场分一杯羹。与新起的农村金融机构而言,农信社在农村有着相对稳固的信贷基础,有着与农户们共同摸爬滚打几十年建立起的感情,特别是惠农财政“一折通”代理,更拉近了农民与信用社感情距离;而与农信社相比,新兴机构所没有的,还包括深重的历史包袱,一切都是新鲜的观念和思想,新鲜的体制和做法,在市场竞争中,并不讲求“论资排辈”,如此一来,身处同样的竞争环境,面对同样的竞争客户群,二者相比,谁争先锋,可想而知。因此农信社必须正视竞争新形势、强化危机感,继续抓好存款资金尤其是财政惠农补助低成本资金的组织、稳定和增存工作,为信贷支持灾后重建和推进改革发展打好基础;并在确保支付的前提下,加强流动性管理,按照银监、人行的规定用好用活资金来源和支农再贷款,切实做好资产结构和收入结构的调整与优化。

    

     二、创新工作措施,强力支持灾后重建,确保惠民政策落实到位

    

     总体上着力把握好四个重点,即:切实做好信贷支农、惠农、强农工作,切实做好信贷支农灾后农房重建工作,切实做好信贷支持中小企业工作,切实做好信贷支持承接产业转移与节能减排工作,认真研究资金运用范围与对象,按照合理承接风险,有效增加收入导向,配置好各项资产,力求把存贷比维系在比较合理的水平上。

    

     一是加快永久性农房重建信贷支持,确保受灾农户安全过冬。二是实行客户分类,把握投向重点。三是大力支持相关产业及项目发展,准确把握当前恢复重建中的市场供求变化。四是加强对已支持中小企业的资金跟踪,在防控风险前提下及时解决生产经营中流动资金困难,让其尽快恢复到震前水平。五是积极发放补助资金,特别是灾后生活困难、过渡安置房、永久性建房补助和其他涉农补助,通过“一折通”将各项财政补助资金及时准确发放到农户手中,确保国家惠民政策落实到位。

    

    三、创新信贷服务和金融产品,加大信贷投入,满足有效资金需求

   

    由于农民的思想境界不断拓宽,农业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农村投资资本正在发生变化,农信社必须更新服务“三农”理念,创新支农方式,拓宽服务领域,突出支持重点,增加支农品种,强化支农举措,提升服务手段,放大信用贷款额度,建立科学、有效的支农新机制。

  

   (一)创新信贷产品。一是对农村的各类自然人客户,坚持“四通两乐”产品与灾后重建有机结合,把重建家园专项贷款、村村通、联保通贷款有机结合。二是对农村各类法人客户,积极营销生产流动资金、扶持项目贷款、固定资产贷款信贷产品。

  

   (二)创新贷款方式

      

         1、适度拓展信用贷款。对AA级法人企业的信用贷款额度最高可放宽到200万元。2、大力推广联保贷款。共同出资成立担保基金的,贷款总额原则上不超过基金额的5倍。3、积极推行最高额担保贷款。向个人客户发放最高额担保贷款的,额度可放宽到500万元,应采取担保公司担保、房地产或土地抵押等方式。4、努力探索其他担保方式。主要包括探索推广农业生产订单、贸易订单、保险单、企单、承兑汇票、应收账款、收费权、承包经营权、土地、动产(含车辆、适用设备、库存商品等)抵押、上游龙头企业担保、买方担保、项目开发资金担保等方式,积极探索林权抵押贷款,原则上只要是不违反现行法律法规财产权益归属清晰、风险可控、可用于贷款担保的各类动产和不动产,都可以纳入贷款担保范畴。5、把土地承包经营权纳入抵押贷款业务范畴,让生产要素进入市场进行融资。

   

    (三)灵活确定期限。对农村不同客户贷款,根据其贷款种类、生产周期、还款来源等因素,确定贷款期限。

   

    (四)优惠贷款利率。信用社可根据现行利率执行水平,采取信用和贡献积分制,制定具体的利率优惠办法。

   

    (五)搭建服务平台。在信贷服务中心基础上,畅通信贷业务流程,实行阳光办贷,为客户提供优势信贷服务,树立廉贷为农的信合形象。

    

    (六)提供延伸服务。

    

     四、构建长效机制,保障良性推进重建发展

    

     一是建立多方合作机制。充分发挥银行、财政、税收杠杆作用,多渠道匹配信贷资金,发挥金融机构主导性、主动性、主体性、主力军作用,共同吹响金融支持灾后重建“集结号”。二是政府资产管理公司要积极搭建与信用社对接有效平台,通过资本运作方式解决灾后重建、加快发展的资金缺口问题。三是积极打造金融生态县城,加强信用体系建设,落实更多资金支持重建和发展。四是充分发挥商业保险和担保公司作用,认真研究灾后重建政策为金融发展提供良好环境。五是不断完善信贷考核体系,建立科学有效、能够促进贷款增长的激励机制。六是尽快放开利率限制,适时放开农信社贷款利率上限,使农信社能够根据自身经营成本和管理能力自主定价,实现利率覆盖经营风险和成本。

声明:绵阳市场信息网内容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