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阳市第十一中学田径队由窦进斌老师1995年所创建,所带队员钟小英在获得省运会第一名优异成绩,窦进斌老师也获得“全国体育先进个人”称号;2000年何刚老师接手田径队,所带队员颜强、杨超多次在省中学生赛场获得金牌,何刚老师也获得“省运会突出贡献奖”称号;2008年杨伟担任田径队主教练至今,丰富了田径队文化内涵和梯队建设,现已形成了完善的规章制度,每年都有一批学生活跃在各级赛场,所带队员陈鑫、文雪、郑海燕、王若豪多次在省运会、省锦标赛、全国赛获得金、银牌。
经过多年田径教练不断建设发展,克服场地条件差等困难(学校场地2008年前为碳渣跑道、2008—2017年为水泥跑道、2018年后为塑胶跑道),为高一级学校输送了几百余名体育优秀人才,为绵阳体育人才的培养作出了杰出贡献。近年来田径队得到蓬勃发展,在区、市、省、全国比赛中取得非常优异的成绩,连续多年获得绵阳市青少年田径锦标赛园区第一名,陈怡、姜雨雯、黄倩等运动员取得100余枚奖牌;每年都有一批运动员代表绵阳市参加省运会或者省锦标赛,都能取奖牌和30余分的积分,其中陈鑫获得省“十二”运会100米银牌、杨云飞获得省“十三”运会跳高铜牌、郑海燕以1.56米成绩达国家二级并获得乙组跳高银牌等优异成绩,得到市教体局、体校专业队高度肯定。
一、“1+2+1”田径训练模式的创立和训练教材的编写。即一个特色项目+两个教练+一支队伍的模式。一个特色项目的建立并重点发展,得到经开区、学校全方位的支持;两个教练,采用一个教练带田赛、一个教练带径赛,教练之间相互协作、配合搞好队伍的管理、训练。训练还要有计划、有教材。训练不能毫无章法,必需要有一个训练计划书。根据教材和实践经验,经过集体的努力,一本校本训练教材汇编成册。整个训练将大体按照这个计划执行,也根据实际情况不断修改优化。
二、成绩出处,关键在选材。采用四步骤,第一步:课间操选拔,校运动会前一周,利用课间操到班选人,看中的就登记造册;第二步:校运动会后,从获得名次的前八名中挑选参加后期的测试;第三步:利用体育课宣传田径队,并综合前两步选拔测试,挑选出本班最优秀的进入下一轮测试;第四步:等其他班全部选拔测试后,把胜出的学生统一集中,这个人数在35名左右,通过一周的集训再次测试,测试项目为立定跳远、铅球、100、800米跑,最终确定了7男、7女人员名单。所以也按照这个模式,成功孕育培养了第一届选拔生。这个模式充分挖掘了有限资源中的体育苗子。
三、注重队伍的文化建设。“00后”的学生,吃苦能力不能和“90后”相比较了,必须加强队伍的精神文化建设。
第一、在男女保管室内,张贴了田径队管理制度、学期奋斗目标、国家二级运动员标准、成绩增长手册等,并定期组织学习。
第二、鼓励和点评显得尤为重要,教练坚持写训练博客,及时总结当天训练、队员表现等情况,队员通过阅读博客、参与留言了解教练心意,从而达到一个交流目的。也通过田径队QQ群,师生之间、队员之间相互交流,增强互动,培养感情。
第三、必要的娱乐也作为田径队文化建设的一个方面,定期的异地训练、游戏、接力、篮球、排球等项目给训练增添了的乐趣。定期的郊游、聚餐更能促进队伍的凝聚力。
第四、还必须在训练中给队员们灌输一种吃苦耐劳的精神,也要通过比赛及时总结,用队员之间的经历达到教育的目地。
经过这四个环节,队员们慢慢的对这个队伍产生了深厚的感情,一个良好的训练习惯也在慢慢增强。
四、搞好管理,落实训练。第一、教练带好队伍,要得到家长、班主任、科任教师的支持。通过召开家长会,实现家校合作,从营养上、心理上、精神上等各方面给予保障。通过这三方位形成合力,共同管理的模式。第二、每天训练考勤、完成质量等情况都要做好记录,定期反映给家长、班主任。第三、教练要认真执行好训练计划,完成阶段训练任务和成绩目标,要做注重训练方法的正确运用和创新。第四、实施帮扶制度,老队员与新队员形成一带一的帮扶训练制度。一方面能激励老队员训练的热情,通过以身示范,加深对动作技术的理解,同时也带领新队员对技术动作的掌握,达到一个双赢的局面,这也是老队员实现自我价值的体现;另一方面也减轻教练负担,有照顾全队的时间。
五、 精心准备、检验模式、喜获丰收。在比赛来临时,更加需要做很多工作来提高队伍的战斗力。第一、介绍比赛规则、提出比赛技战术;第二、模拟比赛,积累经验;第三、加强自信力培养;第四、定期交流,通过与其他兄弟学校比赛积累实战经验;第五、参加比赛,检验成绩。通过这五个环节将更加激励队员制定更高的目标,更加刻苦的去训练。
声明:绵阳市场信息网内容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