梓潼县文昌第二小学校 郑富强
什么样的学校才是好学校?作为家长,教学成绩高的学校就是好学校;作为老师,留得住人才的学校就是好学校。学校是求知育人的场所,是培养学生的特定场所。随着高考制度改革的推进,学生身体素质和技能正改变着一考定终身的应试教育。我校确立了“让每个孩子健康成长,让每位教师走向成功”的办学目标,我们认为,只要我们完成好这一目标,我们的学校就是一所好学校。
一、优化校园育人环境 提升学校办学品味
1、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我校在灾后重建中共投入资金2235.37 万元,新建了教学楼、综合楼和女生宿舍。2014年4月,投资70多万元的运动场塑化项目和校园绿化项目也将竣工,学校的校容校貌得到了很大改善。全校师生有了宽敞明亮的学习工作场所、有了绿树成荫的活动场所、有了安全舒适的运动场所。现在,我校原兴文中学校区的运动场改造后成为我县唯一的小学生足球运动场、羽毛球场,我校的基础设施建设将基本完成,外部形象就得到很大提升。
2、加强信息化设备投入。2012年10月,我校被中央电教馆确定为全国首批数字校园项目示范学校,谈项目要求实现优质资源班班通、学习空间人人通,加强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和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的使用。要做到这一点,一是学校要加大数字设备建设,要求班班有多媒体展示平台,教师人人有电脑,学生有电脑或智能手机,学校建有录播室和红领巾电视台等;二是要求全校师生利用数字设备和网络资源加大使用效率,用数字设备促进教学,最大限度的实现自主学习。目前,学校给每间教室安装了65寸超大屏幕一体机、液晶实物展台;建立了红领巾电视台视频中心:录播室、会议室、演播室、教研活动室实现了频道切换、网络直播,实现了教育教学资源共享,我校被确定为梓潼县教研中心。学校硬件建设由此得到了很大的改善,推进数字化校园项目建设得到了基本保证,也使学校的办学水平得到更大的提升。2016年,学校将代表绵阳市接受中央电教馆全国百所数字校园项目学校接受验收。
二、关注每个学生的天性释放,让每个孩子健康成长
1、关注孩子的智力成长。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学校是学生求知的场所,教学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一个学校的办学声誉。学校一直把教学工作作为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不余余力地为提高教学质量想办法,添措施:一是加强教学过程管理,每月一次的学月工作检查都集中在学校食堂进行,全校48个班的所有作业分年级放满了近四分之一的桌面,学校领导、大学科组长、年级主任等人员参与检查评比,成为我校一道靓丽的风景;二是加强课堂管理,向课堂要质量,不定期的巡课、每周一次的推门听课等措施,都有效的拒绝了教师上无准备的课;三是通过样本研修提高教师的教学技能和教学水平,我校以学生为本的生本课堂研修得到了上级部门的高度认可;四是通过家校互动平台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
2、关注孩子的心智成长。孩子一旦离开快乐无比的幼儿园,进入小学之后,就面临了竞争,随之而来是评判,是胜利的荣誉和失败的耻辱。一些孩子受到鼓励,可能会越来越好;另一些孩子受到挫折,可能会越来越差。高考一考定终身的模式绑架了我们的家长、学校和老师,学习成绩成了我们的最大追求,甚至是唯一追求。有的孩子成绩上去,心灵禁锢了;父母开心了,孩子忧伤了。为了让孩子心灵舒展的去学习,我们做了以下工作:一是提倡赏识教育,对孩子多发现他的优点,少揪住缺点,多一些鼓励,少一些批评;多一些心灵的关心,少一些成绩的关切;二是改革课堂,教师重引导、知识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避免灌输知识;三是严格遵守《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规范办学行为深入推进素质教育的意见》控制学生的在校时间和作业时间,避免过度学习,尽量使学生把知识的获得当成一件快乐的,而不是苦恼的事情。四是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自我教育的能力。
3、关注孩子的身体素质。一个人有了好的脑子,如果没有足够的生命力去使用它,会是一种遗憾。许多神童长大后并无多大成就可以证明这一点。英国著名物理学家和宇宙学家霍金如果有强健的身体,他对科学的探索和研究会更多,对人类作出的贡献会更大。我国越来越重视学生的身体素质,中考体育成绩已经达到了65分,而且还会涨至80分。2014年4月24日,教育部举行新闻发布会,会上透露将加快推进中高考招生制度改革,学生体育课和艺术课学习状况将纳入中高考招生和评价体系。我校的大课间操的第一环节就是跑步。我校的运动场儿童篮球架、乒乓台、高低杠、爬杆等设施配备到位,学校利用每天的阳光体育大课间活动时间组织全体师生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掀起“我运动、我健康、我快乐”锻炼高潮,让全校师生在运动中强健身体,在运动中愉悦心情,在运动中磨砺意志。
4、关注孩子的技能训练。根据县教育体育局提出的“一校一特、一校一品”思路和要求,没有特色的学校不是好学校,一所优秀的学校必然有其特色所在、优势所在、风格所在。近年来,我校以素质教育彰显特色,办学特色彰显素质,秉承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生活,在活动中让素质提到提升。
一是多样化的社团活动:我校一直坚持开展多样化的艺术社团活动,开设有铜管乐队、舞蹈队、书法班、儿童画等40多个校级艺术社团。500人参加表演的艺术体操《绽放的梦想》在梓潼县第16届体育运动会开幕式上,得到县上领导和全场观众喝彩;鼓号队参加了全市少先队鼓号队比赛获得了二等奖;经典诵读节目《鲜艳的红领巾》参加绵阳市第四届中国诗歌节群众广场诗歌诵读展演并获二等奖。
我们还注重将美术特色与名人文化结合,传承并发展本土文化,成立了梓潼年画兴趣小组。东方色彩大师李有行是梓潼人,我校通过建设李有行艺术楼,利用李有行纪念馆传承梓潼年画,为我校已退休美术特级教师郝勖挺建了艺术创作室,定期邀请我县书画协会会员来此研讨创作梓潼年画,为每一位美术教师配备有个人工作室,为他们提供创作空间,指导学生开展梓潼年画创作。
二是常态化的经典诵读活动:学校结合书香校园文化建设的打造,将经典诵读贯穿于日常教育教学中,每周三、五两节晨读课组织全校诵读《小学生必背古诗80首》,政教处和少先队总部负责检查考核落实,并将考核结果纳入到班主任、语文教师的绩效考核之中。2013年12月,我校学生代表梓潼县参加绵阳市2013年中华经典诵读展演的节目《国学经典展新彩》荣获了一等奖。2014年4月,我校参加全县教育系统经典诵读比赛再次获得特等奖。
三是规范化的书写训练:学校坚持从一年级开始抓书写,全校开设书法课,三至五年级设立了毛笔书法训练班,学校开设了一个校级书法精英班,每周三下午由书法老师进行指导训练,优秀作品在一年一度的校园艺术节上展出。每当学月工作检查时,翻开我校学生作业本,看着一行行规范工整、清新飘逸的字迹,给人一种赏心悦目的感觉。
四是实效化的课题研究:我校省级“十二.五”作文课题《运用媒体技术捕捉多彩画面,促进学生个性化作文教学》的研究开展得如火如荼,研究效果好,课题组学生在主研教师的指导下,写作水平、实践能力得到了很大提升。参研家长学生好评如潮。课题组杨迅老师的论文《心动笔动》在四川信息技术教育杂志上刊载,王婧祎的论文<<作文画面感,习作的活水源头》在国家级刊物《中小学教育》上发表,主研教师陈继红所写的小说《盼》在《剑南文学》上发表;学生张嘉怡、孙馨竹、张秦赵的作文参加全国小作家写作大赛分别获二、三等奖,被邀请到人民大会堂领奖,成为我校近年来首批全国少年作家协会会员。2015年6月,该课题接受了四川省电教馆结题验收时得到验收组专家的充分肯定并以优秀等级结题。
5、关注孩子的习惯养成。政教处、少先队坚守好了升旗仪式、文明班级评选两个平台,建立完善了以政教处总控,少先队总部考核,班主任督促、大队辅导员检查为主的校园常规卫生打扫、路队管理、住校生常规管理体系。充分利用主题队会活动,建立了学生行为规范动态评价制度,形成了“五化”(制度化、精神化、自主化、人性化、常态化)育人标准,着重培养了学生的规矩意识、习惯意识、自主意识和人文素养;“五化”标准在各年级各班扎实推进并取得了实效;以创建文明卫生城市,整治校园环境卫生,说文明话、行文明事、做文明人活动为突破口,在全校开展“争做美德少年”系列教育活动,提升学生的文明素养,培养了学生自主管理、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能力,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促进了良好的学风、班风、校风的形成,学生的行为习惯如在路队、卫生、文明礼貌、就餐就寝、集会集合、安全意识等有了不断改变、不断进步。
6、关注困难学生帮扶。随着外出务工人员增多,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便成了摆在我们面前不容忽视的热点问题。我们始终以高度的责任感来对待此项民生工程,据统计,我校目前有留守儿童146人。针对这一问题,我校做了以下工作:
一是摸清家底,建立档案:学校政教处牵头,认真调查了各年级、各班留守儿童情况,建立了留守儿童档案,对其家庭情况、监护人情况以及父母务工情况和联系方式等作了详细的记载。
二是经济上大力支持:留守儿童多是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学校优先对其实行住校生生活补助,解决这些孩子在学习、生活上的基本问题,还设立贫困儿童专项基金,由社会爱心人士捐资,对特别贫困的学生进行持续性的帮扶。
三是生活上、思想上关心留守儿童:要求班主任教师要经常对他们进行家访,建立留守贫困学生与教师结对帮扶制度,使他们感受到家庭的温暖。
四是要求留守学生每月给父母写一封书信或通一次电话,加强留守儿童与父母的亲情联系。
五是开展了“万名教师进万家”贫困学生帮扶活动:全校有100名教师加入到帮扶活动中来,每名教师结对帮扶一名贫困学生,共帮扶了100名本校一至六年级家庭经济贫困、单亲家庭的学生,学校行政领导和年级主任还先后走进结对帮扶学校建兴小学、青龙小学、大兴小学,给那里的“六类”学生送去爱心。
三、关注每位教师的幸福体验,让每位教师走向成功
在学校里,只有幸福快乐的老师,才能培养出幸福快乐的学生。教师本身工作压力就大,如果还有来自社会、家庭的压力,老师们的心理就会因难以负重而失衡。我们深刻地认识到这点,在工作中我们更多的是关注老师们的内心需求、尊重老师们的人格、宽容老师们的不足,赏识老师,赏识大家的成绩,积极为大家营造快乐的工作氛围,宽松和谐的人际关系环境,让老师们享受到一种愉快感、满足感、幸福感,并加倍努力工作。为此我们作了三个方面的努力:
1、用团结精神营造正能量。一所有浓厚文化底蕴的学校,最厚重的是建筑学校的精神框架。围绕精神框架的目标,我们用团结精神凝聚正能量,释放正能量。
我校分7个年级组,实施年级组管理,将教师的教学能力、教学效果与评职晋级、评先、年度绩效考核乃至工作失职等均与年级组工作挂钩,实行团队捆绑管理,学校这种层级管理严谨而富有柔性,是对教师的充分信任和尊重,调动了团队协作精神,深受教师的拥戴。
2、搭建成长平台,让教师感受成功。教师们对幸福感的体验来自于自身的发展和专业的成长。我校有三种教师最喜欢的教研方式:一是让每个教师有机会成长的统一专题研修、名师骨干示范引领、外出学习培训;二是让小人物挑大梁的小学科组长领衔本年级学科集体备课、教研,从策划、备课到组织现场研讨,一律由全体组员分工协作完成,每位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都有机会成为活动的组织者和担纲者;三是让每位教师都自然进入研究状态的“无痕教研”,即开展由教导处抓阄确定推门听课学科及人选,本年级组分管领导、骨干教师牵头,同年级同学科教师共同参与听课的“同伴互助式”教研。这些让教师们品尝到成长与成功、成事和成人的双重成就感的做法,有效地增强了大家的事业心,也自然地提升了对幸福感的理解,让教师感觉能够和大家一起分享成长的喜悦、烦恼和困惑,也是一种幸福。
3、关注教师生活,体现人文关怀。学校根据教师工作特点和实际需求,在处理问题时,体现制度保障下的张驰有度,使管理具有一定的弹性。每个学校都会遇到诸如年龄大的教师、生病的教师、正在带小孩的教师、怀孕临产的教师不能坚持正常坐班等情况,这对学校管理来说不是大事,但对当事教师来说却是实实在在的困难。我们就相应地给予“优惠政策”, 如工会登门慰问,春节送温暖活动,体现老有所养、病有所安、急有所救。我们把调动教职工的积极性作为出发点和归宿点,在大事大非上讲原则,在小事小非上讲人情,力争做到和风细雨,润物无声,平时一个关切的眼神,一句温暖的问候,一个温馨的微笑都可以使教师如沐春风,使教师感受到组织的温暖,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这些人性化的管理措施感化了每一位教师,老师们工作都非常自觉,从没有迟到早退或无故旷工的现象,工作也非常积极主动。我们还注重丰富教师文化生活,释放压力,如组织老师参加县教体系统职工运动会,老师们在比赛中齐心协力,奋力拼搏,展现了二小教师不凡的活力和风采。
随着当今学校办学形式的多元化,家长对优质教育的渴望强烈,好学校要赢得社会、家长和学生的认可,就要有其内涵突破,对内能凝聚人心,提高斗志,对外能吸纳眼球,给予关注和支持,内外合力,社会的效应让它彰显出无穷的魅力,个性的张扬让它焕发出耀眼的光彩,这样的学校就是好学校,这样的学校才有持久的生命力。
“让每个孩子健康成长,让每位教师走向成功”,这是每个二小人孜孜以求的教育梦。
声明:绵阳市场信息网内容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