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  返回首页  加入收藏关于我们


游仙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研究

稿件来源:绵阳市场信息网  发布时间:2015-08-24  发稿编辑:韩春梅

 

□ 游仙区工业和信息化局局长   陈国林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指建立在重大前沿科技突破基础上,代表未来科技和产业发展新方向,体现当今世界知识经济、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发展潮流,目前尚处于成长初期、现阶段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方向确定为7个领域,即“节能环保、新兴信息产业、生物产业、新能源、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制造业和新材料”;《四川省“十二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中明确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方向为6大领域,即“节能环保、新兴信息产业、生物产业、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业和新材料”。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优化产业结构、实现产业倍增、实施跨越发展的需要。

游仙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现状

目前,游仙战略性新兴产业主要集中在新材料、节能环保、新一代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五个方面。全区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共27户,2014年工业总产值129.6亿元,今年1—6月实现工业总产值77亿元。其中:新材料产业企业6户,14年实现34.78亿元,1—6月工业总产值18.57亿元;节能环保产业企业6户,14年工业总产值69.48亿元;1—6月工业总产值43.7亿元;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企业5户,14年工业总产值5.88亿元;1—6月工业总产值3.74亿元;高端装备制造产业企业8户,14年工业总产值15.52亿元;1—6月工业总产值  8.87亿元;生物医药产业企业2户,14年工业总产值3.3亿元;1—6月工业总产值2.06亿元。

游仙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战略性新兴产业数量少、规模小。截止2014年,全区共有规模工业企业98户、总产值279亿元,其中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仅27户、总产值129.6亿元,占全区规模企业的28%、规模企业总产值的46%。
(二)传统工业产业仍然占主导地位。如:机械、汽车配件、食品、饲料、丝绸纺织等传统、低附加值产业数量占比较大,处于主导地位。
(三)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政策鼓励、资金扶持缺乏。到目前为止,游仙没有形成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系统扶持政策,也没有较大的财政资金支持。
(四)创新支撑能力有待加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且具竞争力的高附加值产品匮乏,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科技储备不足,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科技创新活动目标导向不明,投入产出率较低,成果转化通道不畅,为科技成果产业化配套服务的有效平台尚未形成。
(五)科技资源分割较为严重。国防和民用、中央和地方、部门和地区、国有和民营以及产学研等各方科技力量条块分割、自成体系、相互隔离,科技资金分散投入、科技设施重复建设、科技资源利用效率低等问题突出。
(六)管理机制有待完善。战略性新兴产业涉及的管理部门众多,缺乏统一的组织协调机制和宏观管理机构,部门间政策协调难度较大,导致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存在多头布局、力量分散、前瞻不够、政策不协调、措施不配套等问题。
(七)企业融资较为困难。现有高新技术企业多为中小企业,可抵押资产及可控资源少。风险投资和资本市场发展滞后,金融担保机构数量少、融资成本高,间接和直接融资均较困难。政府性高新技术产业化专项资金规模较小,对社会资金引导作用不明显,难以满足企业发展需要。
(八)人才开发机制不够健全。各类专业技术人员主要集中在科研、教育、卫生等事业单位,真正流向企业的很少。企业高层次人才比重偏低,特别是企业科技创新领军人物、科技型企业家、职业经理人严重短缺。
加快发展游仙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对策建议
(一)以科学规划引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抓紧研究编制游仙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项规划,明确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目标、发展重点、时间表和路线图,系统提出有关政策措施,制定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引导目录,提高产业技术准入标准,加强专项规划和引导目录对产业发展的导向作用。做好规划衔接,纵向要确保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与城乡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三规合一”,横向要确保战略性新兴产业与资源环境、传统产业以及战略性新兴产业内部各产业之间协调发展。进一步增强专项规划的严肃性和权威性,严格准入门槛,避免出现重复建设、产能过剩等问题,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向对应专业园区集聚,提高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整体竞争实力,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健康发展。
(二)以“龙头”为抓手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结合全区产业布局,锁定东部沿海对应产业的重点区域,我们坚持把“龙头”企业作为重要抓手,先引进投入产出大、发展前景好、产业集聚能力强的优质企业,以此作为园区产业发展的“龙头”,再吸引上下游配套关联企业聚集,从而构建起完整产业链条,培育形成一个个特色鲜明的产业集群。电梯产业园以科莱电梯为依托,成功引进台湾腾达电梯、汕头美艺电梯包装等电梯整机和配套企业8家,下一步将抓紧督催入园企业尽快建成投产达效,同时将重点跟踪洽谈和外出招引一批电梯整机行业的国际一线品牌企业,积极推进物流配送、仓储、维保安装等配套服务企业的招商和建设,逐步建成一条完整的电梯产业链。循环经济示范园以保和富山再生资源回收体系为依托、以加工利用体系为核心、以无害化处理体系为手段、以技术创新和信息服务为动力,成功引进新世纪线缆、保和泰越、保和佳浩等6家配套企业,建设再生资源回收、加工、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为一体的循环经济产业链,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增强产业发展内生动力,力争通过5-6年努力,建成年销售收入过300亿元的国家“城市矿产”示范基地。光电产业园依托新加坡芯联芯微电子有限公司强大的研发实力和多项芯片研发专利,全面开展生产、销售与通信相关的芯片、光电器件模块等光电传输产品。通过把绵阳芯联芯通信科技有限公司建设为母公司,直接兼并深圳欧普科技有限公司和深圳市思迈线缆科技有限公司、深圳科信和四川华明等一批主攻模块、器件、系统的配套企业项目,形成研发、销售、网络集成为一体的集团化企业。同时帮助芯联芯公司加强对外招商引资工作,力争引进50家以上的上下游配套企业入驻中国科技城光电产业园,全面建成国内最大的光通信模块产品生产基地,竭力打造“西部光谷”。新材料产业园依托东材科技、开元磁材、兴发新型建材等企业,重点发展新型绝缘材料、功能高分子材料和相关精细化工材料研发、制造和销售,努力把东材科技打造成世界知名的创新型新材料生产服务商、开元磁材打造成中国最大的软磁生产城、兴发新型建材打造成中国新型建筑材料行业的排头兵。
(三)以“创新”为驱动催化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切实发挥游仙现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国家级和省级重点实验室等创新平台作用,着眼于实效,积极发展形式多样的政产学研金用合作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战略联盟。突出企业在自主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政府有力推动、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支持企业有效利用国内外创新资源,将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有机结合起来,提升技术转移转化和规模产业化能力。依托东材科技等辖区内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优势骨干企业,围绕绝缘材料等关键核心技术和系统集成,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组建企业技术创新联盟,强化企业技术创新风险和化解机制,提升企业自主创新意识和竞争能力。初创期科技型中小企业是战略性新兴企业的预备力量,是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生力军。要建立健全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体制机制,重点关注并大力扶持初创型、微创型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加快成长,确保早日孵化成功、早出实物、早见成效。
(四)以园区为依托承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依托游仙既已形成的“2+1”产业,即:“节能环保、智能制造”两大主导产业加新材料产业,结合全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实际,我们规划建设了中国科技城电梯产业园、中国科技城光电产业园、循环经济示范园、新材料产业园四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专业园区。围绕园区产业发展规划,创新园区开发模式和投融资机制,运用市场化手段,积极引进战略投资者,抢抓绵阳市科技城新区建设机遇,加快推进现有园区基础配套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服务设施,强化城市功能布局,为企业落地创造良好条件,不断增强各专业园区对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的承载能力。
(五)以政策为保障加速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一是加大财政资金支持力度。积极争取省、市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资金、战略性新兴产业资金、技改贴息、中小企业发展、市场开拓、担保费补助和区本级财政安排的发展专项资金整合使用,支持游仙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
二是加大企业融资担保支持力度。引导和促进金融机构与重点企业、园区开展融资对接,鼓励在建项目和竣工投产项目开展银企对接,启动与国家开发银行等金融机构共建新兴产业和中小微科技型企业融资平台,充分发挥惠东投资公司、富乐投资公司、金马投资公司和惠东担保公司融资平台作用,逐步扩大担保贷款规模,缓解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和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
积极引导地方(准)金融机构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企业和项目的支持力度。按照《绵阳市游仙区金融机构支持地方经济发展考核奖励办法(暂行)》(绵游府办函〔2011〕107号)文件精神,将地方(准)金融机构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企业和项目的信贷支持额度纳入年度目标考核,每年年底定额增加奖金额度。
充分发挥政府融资平台的功能。惠东投资公司做好多渠道融资工作,一方面做优平台,向金融机构融资;另一方面,做好优质企业集合债券等其它融资工作。同时加大投入,做大做强惠东担保公司,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企业和项目的融资担保力度。
三是加大企业品牌建设支持力度。密切跟踪和研究国家宏观政策走向,指导企业抓住扩大内需及城镇化建设的政策机遇,推动新兴产业企业发展。引导企业做大做强自主品牌,加大相关奖励和扶持力度:帮扶企业争创区政府质量奖,对获奖企业一次性奖励10万元;帮扶企业争创名牌,对获得中国驰名商标的一次性奖励20万元,对获得四川省著名商标、四川省名牌的一次性奖励5万元;帮扶企业加强技术中心建设,对获得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市级企业技术中心的一次性分别奖励20万元、10万元、3万元;帮扶企业开展质量认证,对获得质量体系认证、采用国际标准或国外先进标准的一次性奖励1万元,对获得有机食品和绿色食品认证的一次性奖励1万元;帮扶区内符合上市条件的企业上市融资,对辖区内企业在国内主板、创业板、新三板等板块上市的分别给予一次性奖励50万元、40万元、30万元。
四是加大企业招才引智支持力度。积极加强与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西南自动化研究所、西南科技大学、绵阳师范学院等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及国、省、市企业技术中心交流合作,为战略性新兴企业牵线搭桥,强化军、民科技成果合作、转化,强化专家指导与高校毕业生扎根本土企业,为企业做大做强引入科技、人才实力。区财政每年预算一定额度人才基金,对符合引进条件人才的给予安家补助、工资补贴,同时对引进人才的落户、配偶工作调动和子女就学提供必要的服务和保障;鼓励企业引进国外智力项目,区财政按照省级及以上外专局给予资助经费,再给予配套补贴。
 

声明:绵阳市场信息网内容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