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  返回首页  加入收藏关于我们


北川被命名为羌绣之乡

稿件来源:绵阳市场信息网  发布时间:2015-01-19  发稿编辑:韩春梅

 QQ截图20150119134751.jpg

1月9日,从北川羌族自治县委宣传部传来消息,日前,北川被文化部命名羌绣之乡,绵阳市仅北川获此殊荣。

来自北川青片乡的绣娘唐经秀,给记者介绍她刺绣的那幅大型羌绣作品《大丰收》时,说:“2010年冬天我开始绣《大丰收》,花了一年时间,每一针、每一线都非常考究。创作中既保留了古老羌绣粗犷、色彩鲜明的特征,又吸纳了蜀绣、苏绣、湘绣等做工细腻、生动逼真的优势,使这幅羌绣精品被更多的人接受,价值上万元。”

近几年来,在清华大学、绵阳师范学院、川音绵阳艺术学院等高校的支持下,北川研发出一批像《大丰收》这样的羌绣新产品,这些作品无论从内容还是技法上都大大创新,提升了羌绣的档次和品位。这些新近开发的羌绣产品题材广泛,内容包括抗震救灾题材,如《危难时刻》、《再造一个新北川》;灾后重建题材,如《新生》、《永昌巴拿恰》等。此外,还有反映羌民族美好生活的《幽谷恋歌》、《羌笛和口弦》、《羌寨之夜》等,以及反映羌民族古老生活的《索桥》、《茶马道上的背夫》、《过溜索》等。

天气晴好时,在北川沙坝村卓卓羌寨的小院里,村民李凤英总爱和村里的邓雪梅等10位妇女,边晒太阳边做羌绣。邓雪梅说,寨子里有40多个妇女都在做羌绣,大家农忙时做农活,闲时在寨子里绣花。记者看到,李凤英正在白布上绣那四角有羊角花、中间有大羌字的画,她家楼上楼下则挂着亲手绣制的龙凤呈祥等精美羌绣。“5•12”地震后,李凤英在永兴板房里学会了羌绣,并且能卖出一些作品,补贴家用。2010年,她和寨子里的妇女们参加了北川文化部门组织的羌绣培训。

“5•12”特大地震后,为了抢救和传承羌文化,拓宽因灾失地的农村妇女就业渠道,北川把明清时期就在羌区盛行的羌绣,作为解决妇女灵活就业的突破口,通过政府扶持、技能培训、产业培育,初步形成了以研发、生产、营销为一体的羌绣产业链。2011年至2013年,北川莎朗文化有限责任公司举办了5期500人的精品绣娘培训及羌族手工艺培训,举办了多期小型的高级绣娘培训,3年带动李凤英这样的妇女灵活居家就业800余人。

在2012年举行的绵阳市首届羌绣大赛上,来自北川青片乡神树林羌寨的陈云珍获得第一名。陈云珍介绍,明清时,羌族妇女开始喜欢上刺绣,当时,她们爱在枕帕、鞋帽上绣点花鸟虫鱼,以表达自己爱美爱生活的心情。到如今,特别是“5•12”地震后,经过各方努力,衣服、箱包、床单等物品上也有了羌绣的影子。陈云珍说:“现在政府特别重视对羌绣的扶持,羌绣技艺大大提高,做羌绣的妇女也越来越多了。”
近几年,作为云珍羌绣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陈云珍先后在北川的禹里乡、安昌镇、永昌镇、北川非遗传习所等地举办多次学习班,传授羌绣技术,多年来先后总带学员人数达到5000余人。2013年9月,北川绣娘职业培训学校成立,2013年9月,安昌镇竹林社区北川绣娘创业中心成立,2014年7月,北川羌族自治县张桂熙职业培训学校成立。北川现有市级羌绣传承人4名,县级羌绣传承人9人。拥有羌绣高级绣工150人,中级绣工700人,初级绣工3000人,11家羌绣企业。 截至目前,北川有羌绣企业11家,在企业内从事羌绣的绣工500余人,利用农闲参与刺绣的绣工达11000余人,年创产值1450万元,纯收入760万元,人均年增收6000元。

据了解,文化部于2014年在全开展了2014—2016年度“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评审命名工作。经过专家严格评审和公示,2014年12月下旬 ,文化部公布了442个2014-2016年度“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名单。四川省有27个县、市、区名列榜中,北川羌族自治县因羌绣文化而获此殊荣,成为绵阳市唯一上榜的县。
(田明霞  张娜  李承隆  文图 )
 

声明:绵阳市场信息网内容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