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盐亭县冯河初中 何维光
在传统的历史教学,尤其是在农村初中的历史课堂教学中,往往是老师一讲到底,学生勾画重点,然后死记硬背。这样的教学效果当然就是事倍功半,得不偿失。
要改变这种状况,增强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认为需以“激趣”、“读薄”、“分层”三个方面为突破口。
“激趣”——激发兴趣是增强有效性的前提。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首先得让课堂活起来。
我在平时的教学中,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激活课堂教学氛围,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是利用现代教学技术和手段,让学生实现“穿越”,重回历史,让学生身临其境,以激发其探究历史真谛的欲望。
二是表演历史剧让学生参与其中。学生为了表演就会去阅读教材,甚至涉猎课外书籍,去推究历史人物性格特点及其所处的历史环境等。
再就是通过针对某一历史事件开展课堂辩论,讲历史故事,搞演讲等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参与欲望,使学生通过事前、事中、事后的准备、参与、反思来学习历史探究问题。
只有这样通过多种手段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使我们的历史课堂教学得以有效开展,也有效提高了学生运用历史知识去分析问题介乎额问题的能力。
“读薄”——把书读薄是增强有效性的关键。
由于受开卷考试所迷惑,很多学生认为只要带着课本资料进考场就能把试考好。这是一种误解。历史中考注重的是对历史知识灵活运用的考查,尤其是综合能力题,答案可能涵盖书中的几个单元甚至于好几本书的知识,临场翻书的作用很小甚至有时一点用都没有。再说短短的三十分钟翻完中外历史厚厚的六大本时间也不允许。这就要求我们把书由厚读薄。
我根据历史教材以主题单元编排的特点,从单元导言入手,列出单元提纲,构建知识体系,把一个个零散的知识点连接成线。提纲一般从背景、概况(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及影响(或意义、特点、性质、作用、评价等)三个方面进行归纳。在对知识点的归纳时,抓住关键字词句作为知识线索的提示语。这样,知识点不再是零散的而是有机联系在一起的整体。
通过把书由厚变薄的过程,学生既可以查找知识漏洞,又增强了对基础知识的记忆理解。学生在解答历史题时就会胸有成竹,做到有条不紊,临场就不慌乱不盲目。
“分层”——分层作业是增强有效性的保证。
要保证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还需要实现作业的分层设计。
不同的学生学习基础不同,对课堂学习的接受能力也有所不同。以往老师在布置作业时往往一刀切,这样会使部分学生由于完不成或不会做而被动地出现抄袭别人作业的现象。
相对于一刀切的布置作业,将作业分层设计便凸显了教师对学生的人文关怀。达到了真正面向全体学生的要求。
这里要注意的是作业分层并不是将学生分成ABC三个等级,然后按照不同的等级去完成作业。这种人为地将学生分为不同的等级,极易挫伤学生的学习情绪,尤其是学困生容易产生错误的思想定位而更加自暴自弃。
我在教学过程中的分层作业是根据作业的难易程度将作业按照中考模式设计为分成ABC三个等级,即A选择题(基础知识的运用),B中等程度的材料解析题和C较难程度的材料探究题(须要说明的是在分层作业设计中教师做到心中有数即可,不能明确标注出题的等级)。然后让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在规定的时间去选择性地完成。这样把选择作业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自己。这样就可以最大程度维护所有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教师要适当地鼓励学生尽最大的能力完成最多的习题,这样还可以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学习探究的热情,调动所有学生进行“赶、拼、超”的学习意识、兴趣与行为。这样使得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得到最大化的体现。
总之,以“激趣”、“读薄”和“分层”为突破口,能切实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使我们的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声明:绵阳市场信息网内容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