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  返回首页  加入收藏关于我们


文艺创作当以“育人”为首要功能

稿件来源:绵阳市场信息网  发布时间:2014-12-08  发稿编辑:韩春梅

 

□ 刘耀华

编者按: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旗帜鲜明地提出文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方向,文艺工作者要以弘扬“中国精神”为历史使命,当好“灵魂工程师”,不做“市场的奴隶”。这些讲话,高瞻远瞩,精辟入理,振聋发聩,语重心长,读之令人振奋,发人深省。

改革开放以来,在突飞猛进的经济建设推动下,我国文化艺术事业空前繁荣,成绩斐然,有目共睹。这些年,经济与文化相互促进、相互渗透、比翼齐飞;党和政府对文化建设的重视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极大地调动了文化艺术工作者的积极性。然而,在发展的过程中也有美中不足,其突出表现在新形势下,对文化艺术事业的基本理论建设严重滞后,对一些重要的文学观点认识模糊,加之真正的文学批评严重缺失,导致文化艺术出现了一些是非不分、美丑不辨的乱象,不仅对创作和鉴赏水平产生消极的影响,而且与国家的发展大局、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与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中国梦极不合拍。正是针对这些现象,像当年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发表重要讲话一样,习总书记又一次为我们拨正了文化事业前进的航向。

“文化”者,顾名思义,“以文化人”之谓也。文化艺术的本能就是对人心智的教化、精神的感化、道德情操的潜移默化,乃至于对社会风气的净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更是把这种基本功能看作是铸造人们灵魂的工程。如果文化艺术不能为人民大众提供健康、营养的精神食粮,积聚和传播激励人们奋发向上的正能量,就会成为阻碍社会前进的消极因素,甚至成为滋生丑恶、散布腐朽的温床。文化艺术领域曾经一度出现的 “自我中心论”、“票房决定论”,以及所谓“去思想化、去历史化、去中国化、去主流化”等现象,就是这种丢掉文化本原的典型表现。当然,文化也有娱乐功能,人的身心愉悦也是基本的精神需求,应当满足。但在文化以育人为首要功能的前提下,这种娱乐功能理所当然也应该成为“育人”的组成部分,尽可能为人们提供寓教于乐、有益无害的作品,而不是那种通俗低级趣味、以丑为美、以耻为荣、低俗下流,甚至诲淫诲盗的文化垃圾。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正确方向,就是要回归文化的本义,解决好毛泽东同志早就指出的文艺 “为什么人”这个根本问题。一般来说,文化艺术是个人的创造性劳动,“个性”是其重要特征。但这种“个性”,只能是艺术表现形式的多样性,而不是关在“象牙塔”里自我欣赏、自我陶醉的玩物。既然作品要示人,就是给人提供精神食粮,就必须掂量它是否有益、是否健康、是否符合人民的需要。那种既不考虑时代的要求、又不关心人民的需要,无病呻吟、浅酌低唱、自以为风花雪月,很有情调,实际上远离生活,言之无物,有形无魂,仅用华丽词藻堆砌,靠想当然,甚至以宣扬扭曲的价值观为荣耀,还美其名曰“文化”,这种以个人为中心的创作态度,不是真正的作家、艺术家,不可能产生有现实高度、思想深度、历史厚度、值得传承的优秀作品。艺术大师范曾说:“作品没有灵魂只剩躯壳,实在是艺术家自身的悲哀”,实乃肺腑之言。

文化艺术工作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铸造人的灵魂为己任,就必须遵循文化艺术发展的基本规律,弘扬和践行中化文化“文以载道”的优良传统,把“道”的精神传播进人的心里,培养和造就一代又一代新人,起到推动时代前进的作用,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文化。这个“道”,就是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时代不同,“道”的含义也有所不同。在今天,我们的宏伟目标是要实现民族振兴、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中国梦,因而需要我们的文化艺术工作者讲好中国故事,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引导人们沿着中国道路大步前进。这就是我们这个时代最大的“道”,因而它是社会主义文化百花园的主色调,是中华文化交响乐的主旋律,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国精神的正能量。我们的文艺工作者应当明确自己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用我们的“铁肩”,自觉承担起这个“道义”,让我们的文化事业不断为实现“中国梦”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成为推动时代前进的重要力量。“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有出息的作家、艺术家和新闻工作者,都应当追求这样的人生境界,肩负这样的历史担当,为祖国的繁荣昌盛立下不朽的功勋。
 

声明:绵阳市场信息网内容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