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  返回首页  加入收藏关于我们


120人讲述90年的故事

稿件来源:绵阳市场信息网  发布时间:2011-12-20  发稿编辑:景秀丽

他们是党的优秀代表人物、革命先烈、劳动模范、战斗英雄的亲属 战友 同志

他们是党的历史和共和国历史的相关者

他们是重大事件亲历者、重大工程参与者、重大成果创造者

 

我参加新中国第一部宪法起草

讲述人:蒋碧昆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新中国首部宪法起草制定参与者

1954年,中央制定宪法草案,我荣幸地参与其中的工作,任务是在宪法起草委员会当临时编辑,负责汇总整理全国各个系统的意见。

在宪法草案交付全国人民讨论的两个多月时间里,全国有1.5亿多人参加讨论,占当时全国总人口的四分之一。毛主席对宪法文风的要求是“普通老百姓能看得懂”。因此,全国范围的群众普遍被发动起来参与其中,热情高涨。比如在福州,300多个扩音器分别以福州话、闽南话向全市50万人播送草案内容。由于当年夏天发生特大洪灾,不少地方的政府是在防洪堤坝上组织民众讨论的。因为洪水冲垮了公路、铁路,为了能将讨论意见送到北京,地方上用油纸、油布把文件包裹后,空运送到了北京。

最后统计显示,人民群众一共提出了118万多条修改、补充意见和问题,几乎涉及宪法草案每一个条款。一些群众意见被采纳,宪法草案作了相应的若干改动,内容臻于完善,受到了全国人民的拥护。

9月20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并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这样提出来的

讲述人:向云驹    中国民间文艺研究所所长,中国艺术报社社长

1942年,延安平剧研究院成立,毛泽东为其题词“推陈出新”,提出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和艺术遗产的科学主张。1951年中国戏曲研究院成立时,毛主席为其题词:“百花齐放,推陈出新”。到了1953年,毛主席提出“百家争鸣”,起初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对中国历史的研究。之后,他特别就学术民主问题表态:“学术问题就是要‘百家争鸣’。”

1956年4月,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毛主席明确讲道:“‘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我看这应该成为我们的方针。”5月2日,他进一步阐述了“双百”方针:“现在春天来了嘛,一百种花都让它开放,不要只让几种花开放,还有几种花不让它开放,这就叫‘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说春秋战国时代,二千年以前那个时候,有许多学派,诸子百家,大家自由争论。现在我们也需要这个。”

1957年2月,毛主席《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发表,其中明确指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党促进艺术发展和科学进步,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繁荣的方针,“艺术上不同的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科学上不同的学派可以自由争论。”(摘自《党建》)

声明:绵阳市场信息网内容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