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  返回首页  加入收藏关于我们


“老师,你明天会到我们家吗?”——支教队员走进藏民家庭

稿件来源:绵阳市场信息网  发布时间:2011-07-26  发稿编辑:景秀丽

       “在阳光灿烂,欢乐的日子里,我们手拉手啊,想说的太多……”教室里传来齐声合唱《同一首歌》,这是队员曾金在给孩子们上音乐课。
       50位学生的身高和年龄参差不齐,坐在一间教室里却格外的和谐:学习上高年级的帮助低年级的,课后一起玩各种游戏。
       支教队每天给学生安排6节课,上午四节,下午两节,六节课后家访调研。
       学生的基础很差,有一半学生不懂汉语,虽然年级跨度很大,但是差距并不是特别大,队员只能讲解最简单的知识。
       到下赤子村支教已是第8天,每天下午上完课后,队员都会到学生家家访,“您希望孩子以后过上怎样的生活?”“孩子回家会自觉做作业吗?”队员黄俊峰在向学生家长咨询。
       7岁的卓玛桑珠在上一年级。她和爸爸目前借居在卓玛小姑家。妈妈离家出走,并曾要求小卓玛不上学,照看同母异父的弟弟。幸而,在小姑的同情和帮助下,小卓玛才得以上学,父女才有了暂时落脚的地方。
       为了帮助小卓玛,支教队给了卓玛特殊照顾:为小卓玛申请了助学励志协会一对一资助,询问卓玛所缺学习用品,尽可能地提供给她学习必需品。
       康定沙德海拔约三千四百米,是一个靠山吃山的地方。7月采松荣,10月采虫草,部分有钱人家会养牛养羊。大部分居民可以维持生计,但日子过得紧凑。此外,教育落后是亟待解决的难题:14岁的古让志玛才上三年级,他姐姐现15岁,上一年级,或因家庭经济影响,或因当地大环境对教育的态度,像这样的学生还有很多。村里只有一位教师,该教师负责两个年级学生的数学、语文和藏文。
       “见此状况,我们心生矛盾:高兴的是似乎来到了最需要自己的地方;悲伤的是以前从没见过教育如此落后的地方。虽然家业生活在农村,但就算是15年前自己上的小学,各方面条件都比这儿好。” 支教队员李明月这样说道。
       7月25日是支教队在学校行课的最后一天,孩子们听说此事都依依不舍,“老师,你们明天到我们家来家访吗?”下课前,许多学生都凑到老师跟前这样问道。
       写到这儿,笔者不禁想起一句话来“现今社会,有多少人不为自己,有多大好人会为别人?”不知道该怎样回答,我只看到破败的学校,和还未离开队员的两行眼泪!
 

声明:绵阳市场信息网内容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