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  返回首页  加入收藏关于我们


清华三色

稿件来源:绵阳市场信息网  发布时间:2011-04-25  发稿编辑:刘庆

 

    百年清华,巍巍上庠。


    对清华及其精神,前人之述备矣,包括“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行胜于言”的校风、“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境界、“不惟书、不惟上、不惟洋,只惟实”的传统,以及荡漾在一代代清华人心头的《国立清华大学校歌》:


    西山苍苍,东海茫茫,吾校庄严,巍然中央。


    东西文化,荟萃一堂,大同爰跻,祖国以光。


    莘莘学子来远方,春风化雨乐未央,行健不息须自强。


    如同国旗有三色旗、美术有三原色,清华也有三种色调——紫、白、红。清华的历史、文化与传统,不妨说就浸淫于这三种色调之中。


    若说秦汉尚黑、唐宋尚黄,则清华一向尚紫,紫色是清华的底色。清华校花为紫荆花,学生话剧团有保留剧目《紫荆花开》,颂扬两弹一星元勋,团委报纸名《紫荆》。清华的各种标识均以紫色打底,从旗幡到网站,满目紫气东来的气象。除了紫色,白色与红色也都各有来历。清华园的东部俗称“白区”,因为建筑色调多以白灰色为主,包括建筑学院、美术学院、法学院、公共管理学院、经济管理学院等。气势巍峨的白色主楼也坐落其间,重要活动往往在此举行,如英国布莱尔首相、美国小布什和克林顿总统的演讲等。与东部相连的中西部俗称“红区”,因为建筑色调多为红褐色,包括老清华的“四大建筑”——图书馆、大礼堂、体育馆、科学馆,以及清华学堂、人文学院、理学院、医学院等。


    三色旗的色彩常被赋予不同的象征意义,清华的紫白红也同样耐人寻味。紫色深厚凝重、沉郁顿挫,堪比清华庄严大气。校歌所谓肴核仁义、闻道日肥、器识其先、文艺其从、立德立言、无问西东等,也正体现着这种大家之风,亦即相沿数千年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君子之风。当年,梁启超先生曾以君子为题发表演说,为清华校训提供不刊之论:“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至于红白两色,又蕴含着相辅相成的传统与精神。白色清华冰清玉洁,恰似典雅高贵的“二校门”——老清华校门,一百年来一批批名家大师追求新知,探寻真理,宁静致远,淡泊明志,为清华涂抹了一层清新淡雅、洁白如玉的精神色调,令人悠然想起屈原、李白、苏东坡……想起“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清华工科创始人顾毓琇先生1942年与梅贻琦校长的酬唱应和,延续的正是这样一脉精神情怀:


天南天北坐春风,设帐清华教大同。


淡泊高明宁静志,雍容肃穆霭和衷。


诲人自有宗师乐,格物原参造化功。


立雪门墙终未足,昆池为酒寿高松。


    同样,红色清华在一百年来波澜壮阔的历史风云中,也展现了多彩多姿的身影,从“外争国权,内惩国贼”到诗人闻一多的《红烛》,从“华北之大,已经安放不得一张平静的书桌了”到“地道战”“地雷战”,从“我愿以身许国”到“两弹一星”,从“又红又专”到“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一代代清华人为国家独立、民族复兴而刚毅坚卓,为人民幸福、人类和平而前赴后继。


   2001年5月,我刚入清华时,聆听了一场校友朱镕基的报告。当时,他准备辞去兼任十七年的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一职,同时为全校师生作一次道别演讲。那天的报告会在新落成的综合体育馆举行,大约一个月前,这里举行了校庆九十周年庆典,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包括他悉数到场。那天他不带片纸,纵横捭阖,侃侃而谈,台上台下,高潮迭起。犹记此前他曾特别说到,“清华不仅是一个为学的地方,还是教人为人的地方”。他在清华读书时,电机系主任、他的老师张明涛教授的叮咛,更是让他终身难忘:


    为人要比为学更重要。为人,就是要做一个有骨气的中国人……哲人已逝,言犹在耳。清华就是教我们“为学”,又教我们“为人”的地方,它以严谨的学风和革命的传统,培育了一代又一代献身革命和建设祖国的“有骨气的中国人”。

    确实,有骨气的中国人犹如空气一般弥漫于清华园,渗透于清华人的精神血脉,形成一种浸浸然的文化氛围。别的且不说,就在朱自清先生笔下的荷塘月色畔,有处不动声色而惊心动魄的景观——清华先烈碑,上面镌刻着清华英烈的姓名及其事迹。其中有位沈崇诲校友,抗战时投笔从戎,成为飞行员,激战中竟像邓世昌一样,驾机直冲日舰,壮烈殉国。站在碑前,遥想当年,怎不肃然起敬!


    百年清华,百年校庆,三种色调,一脉相通,温婉,深沉,和谐,交融,汇成了一幅永远清新华美的精神图景。

声明:绵阳市场信息网内容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