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消费文化的第一个特性就是没有一个明显的“爆发点”,只是潜移默化的,一点一滴地渗透社会各个阶层,渗透日久,才蔚然形成波澜壮阔的大变化;第二个特性就是改变着社会的结构,一个自然灾害,只是毁坏有限的物体,毁坏了,人们还可以重建,而消费文化对人们生活方式和情调的改变,却是无形的;第三个特性就是顽强的不可逆转性。它与科学发展并进,它与物质文明同心,它唤醒人类多姿多彩的人性,它把世界抹平,物质世界的发展是先破后立,它是无形世界到有形世界的先破后立,它是从社会底层发动的革命,触及到技术变革,生活方式变革,人口结构变化,价值信仰兴迭,经济生产的变革等等方方面面的发展趋势。
恩格斯曾在《共产党宣言》的序言中有一段话:每一时代的经济生产以及必然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的精神的历史的基础。我觉得这样一个思路应该是今天我们研究生活方式变迁、研究消费文化的一个重要理论前提,或者说一个重要的方法论。从消费者行为的角度研究灾害对于经济的影响是经济研究的一个独特视角,独特的视角加上系统的研究,很有可能产生独特的认识,并且从这一角度切入,能够对灾害经济学、消费者行为学、不确定经济学等理论的一些研究成果进行某种程度的综合。另一方面属于实践层面,对消费行为的研究,可以进一步分析灾后居民消费结构的变化趋势,对政府的灾后重建工作提供决策上的依据。
5·12汶川特大地震,绵阳遭遇了历史罕见的自然灾害。此次地震绵阳市9个区县全部受灾,其中北川、安县、平武、江油4县市受灾十分严重。据不完全统计,汶川大地震造成绵阳市直接经济损失近3000亿元,间接经济损失近4000亿元。
地震改变了绵阳市民的生活观念,人们开始追求更高的生活品质。震后该怎样的去消费在震后引起一些争议是必然的,钱应该怎样花?钱应该花到哪里?似乎都是一些焦点。
市民的生活观念改变。据统计,占15.5%的市民以前并不喜欢买高档商品,但震后似乎“看开了”,表示要转型加入高档消费队伍。这似乎是很普遍的一种心态,既然生命存在,就要好好享受生活。据统计,地震之后绵阳市民日常消费支出增加不少。仅2009新春购物月期间,绵阳市万向汽车城、同立汽车城等汽车城共销售汽车3200余辆,价值人民币2.7亿元,同比增长30%以上。百盛、沃尔玛等大型商场超市销售额也显著增长。其中,百盛购物广场实现营业额6000多万元,同比增长50%;沃尔玛实现营业额3073万元,同比增长32%;成都人民商场实现营业额2374万元,同比增长67%。
人们对文化产业发展的关注程度提高。目前,随着城乡经济建设的发展及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对文化产业发展的关注程度和对文化消费的兴趣愈来愈高了。地震后社会需求结构和消费结构已经发生了深刻地变化,教育文化、娱乐服务等方面的实际支出和所占比例皆在不断增加。文化消费趋于时尚化,2008年的国庆长假,全市大大小小的各类文艺演出就相继展开。铁牛广场2008年欢度国庆精彩演出接连不断,场场爆满。除专业的演唱队伍外,百姓民间自发的文化活动在国庆期间也遍布绵阳的各主要广场、街道、社区。此外,富乐山公园的书画展、人民公园的美术展等都让市民一饱眼福。而地震重灾区北川、安县、平武等地,群众一边抓紧时间重建家园,抗洪抢险,一边组织群众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文艺活动。梓潼七曲山风景区推出的“百年祭祀”等民俗文化活动成为最大亮点。据不完全统计,全市各种文艺表演有150多场,全市人民在热烈、欢乐、祥和的上百场文艺活动中喜过国庆。
咨询保险的人多了。5·12大地震后,一些从未接触过保险的市民也开始主动咨询了,希望能找到一个合适自己的险种,为自己买个保障。还有很多市民开始为财产买份“保险”,如购买基金、债券、金条等。物价不断上涨,让很多人感叹钱不够用,于是开始投资理财,把传统“存死钱”变成了“钱生钱”。
地震导致家装市场旺季遇冷。5·12四川汶川大地震后,余震还在不断发生。受地震、交房量等因素影响,本地家装市场各门店客流量与成交量明显下降。在原本红火的5月,有的门店客流量只有平时的三分之一,一些市民在亲身感受地震波冲击之后,除了捐款救灾之外,自家房屋安全及装修安全也牵着他们的心。原本计划装修的业主因为地震将装修暂缓,正在装修的业主也因余震等因素影响,时断时续。有一市民,原本计划5月份装修,装饰公司都已经确定了,但突如其来的汶川大地震,余震还在不断发生,在这样的环境下,暂缓装修。一些媒体调查报告显示,近一半的参与调查者近期不打算装修;近一半的装修业主认为,地震对本地的影响不大,装修仍在如期进行;另外,还有一部分业主目前还在观望,等上几天再说。另外,业主装修心态明显变化,经历此次地震后,将近九成的参与调查者表示,自我约束,不会砸承重墙了;剩下的参与者表示,不但不砸承重墙,反而要加固。
地震改变市民购房观。自从四川汶川发生地震后,市民买房,与过去不一样了,开始注重房子是不是能防地震。以前市民购房时,最关心的是价格、使用年限、交通状况、配套等,房子是什么结构,大家不太在意。自从地震后,人们的购房心理悄悄地发生了变化,买房偏重于抗震性强的框架结构,对于砖混结构的,市民问津的较少。地震后安全系数高的结构成为时尚。目前住宅市场的建筑结构形式主要包括:砖混结构、钢筋混凝土结构、轻钢龙骨结构以及几乎只有在别墅项目里出现的木结构。从抗震标准来讲,这些结构的住房都会按照建设部标准,达到八度设防的要求。但从安全系数方面,轻钢龙骨结构和木结构要高于其它形式。由于轻钢龙骨结构属于柔性连接,在发生强烈地震的时候,只会出现变形但不会崩塌、断裂的情况出现。
注重健康生活方式,更加珍惜生命。健康护小康,小康保健康,“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倡导从改变个人生活习惯做起,人人参与,以生活习惯的“小调整”获得身体健康的“大收益”。“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启动以后,市民积极行动,以合理膳食和适量运动为切入点,倡导和传播健康生活方式及理念,开展全民均可参与的各种活动,进一步增强全民健康意识,提升健康生活的行为能力。
每一次大的地质灾害往往能拉动消费和投资需求,带动经济的发展。因此以往在分析灾害对于经济的影响时,往往停留在对灾害本身所造成的经济损失的分析上。但是本研究也要分析地震所引发的一系列正面消费效应。目前关于地震对于经济的影响主要集中于对于灾后重建所引起的投资的增加,而影响经济总量和经济结构的一个很重要的变量就是消费,因此研究这次地震对四川居民消费行为的影响,就成为预测地震对经济影响的很重要的前提。本文选择了绵阳作为分析样本,是因为从整体来讲绵阳是这个特大地震中受灾最严重的地区之一,从结构上讲,其所辖的区县的受损程度又有比较大的差异,这样有利于做比较研究。因而对绵阳的研究必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其他受地质灾害的地区居民消费行为的特征。
震后消费观念得到了巨大更新与优化,这主要表现在人们的消费认识日趋理性和全球化,能挣会花、勇于消费,向往富裕时尚,追求生活质量和享受最大化,已成为主流消费观念。表现在社会的消费流行上,则呈现出了明显的大众化、全球化和升级化趋势。
其次是消费方式转型。当代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社会转型的一个重要内容与表现形式就是消费方式的转变,这种转型最突出地表现一是由计划型向市场型的转烃。中国已经告别了短缺时代,人民的生活从总体上说已经实现了由温饱型向小康型转变,目前正开始向更高级的全面小康型发展。绵阳也是如此。
第三是消费能力提高。消费能力指人对于消费品的购买使用能力和认识与决策能力。震后绵阳人消费者能力的提高是十分明显的。同时人们对于商品的认识水平也不断提高,选择商品和使用商品及消费维权能力都有了前所未有的增强。
消费文化的上述变化从根本上反映了地震后人们的人生态度。
声明:绵阳市场信息网内容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