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前濒临破产的利尔化学公司,近年来在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强大科研实力的支持下,成功研发出了氯代吡啶类除草剂系列产品,一跃成为我国杂环类农药领域的龙头老大,其氯代吡啶类除草剂产销量居全球第二、全国第一。
利尔化学公司的起死回生,源于军民技术与产业的无缝融合。事实上,在我市走军民融合道路发展工业的历程中,类似的例子比比皆是。据统计,仅去年,科技城军民融合型企业实现年销售收入530亿元,军民融合产业总值占科技城GDP的88%,军民融合正引领绵阳科技城加速快跑。
“坚持军民融合不动摇,用政府‘有形之手’和市场‘无形之手’,有效集聚整合各类要素资源,放手让一切人才、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科技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科技城党工委书记吴靖平一语点出了绵阳科技城走军民融合道路的思路。
在这一思路的指引下,近年来,我市充分发挥科研院所、企业和广大科技人员在建设科技城中的主体作用,以在绵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的智力和技术优势为支撑,积极构建“军工技术-民用技术-民用产品”三级转化机制,探索“技术创新-产品创新-产业创新”的军转民模式;大力推动在绵国防科研院所和大企业开展战略合作,探索以优势骨干企业为平台推进科技成果转化的军民融合新路子;组建国防科研院所实体转移中心、科技城孵化及技术交易中心、军转民企业技术成果OTC(柜台交易)市场,搭建军民融合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平台等,多途径推进军民融合发展。
特别是“5·12”特大地震后,我市抓住国防科研院所灾后重建的机遇,着力优化军民融合公共服务,加快构建“1+N”公共孵化转化平台,对军民融合项目实行“一个项目、一位牵头领导、一个责任处室、一套服务办法、一定时间办结”,从立项、用地审批、税费减免等方面进行扶持,有效促进军民融合产业加快发展。在这些措施的实施下,我市军民融合发展取得了累累硕果——
军民两用技术孵化转化成效显著。截至2009年底,全市科技城共实施科技攻关、863、973、1035等各类项目1000余项,取得科研成果1200余项。
军民融合创新实践不断深入。电子九所、西普油化等30个灾后重建新建重大工业项目重建迅速;四川日普精化新建3000吨脂肪酸酰胺及1000吨硅树脂涂剂项目核准后推进速度加快。
军民融合产业迅速发展。科技城军民融合产业覆盖了电子信息产业、空气动力、航空发动机、核物理与放射化学、特种和新型材料等300余个专业领域;培育了利尔化学、中科成、九九瑞迪等军民融合型高技术企业近100家……
军民融合式发展的巨大活力,正强有力地牵引着绵阳科技城奔跑在灾后加快发展的大道上。
数字科技城
●经济实力 2009年,科技城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04.3亿元、增长15.9%,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58.5亿元、增长24.6%,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92.8亿元、增长95.5%。全年科技城开工投资1000万元以上项目134个,总投资200.01亿元;投资5000万元以上项目68个,总投资145.15亿元。
●科研实力 拥有以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为代表的大型军工科研机构18家,以长虹、九洲等为代表的大中型骨干企业50余家,以西南科技大学为代表的高等院校13所,全市人才总量达55万人,各类专业技术人才18万多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有突出贡献的专家800多名、两院院士26名。
●创新能力 先后建成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家、国家重点实验室8个、省级工程技术中心12家;现已有认定的企业技术中心77户,其中国家级5户、省级27户、市级45户,企业在海外设立开发机构16个,各级生产力促进中心10家、各类专业孵化器12家。科技城2009年专利申请总量达到1307件,增长34.88%;获专利权665件,增长25%,发明专利申请所占比例持续保持在30%以上,比全省平均值高一倍;专利新增产值72.5亿元,增长24.6%。(摘自《绵阳日报》)
声明:绵阳市场信息网内容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