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夏暴雨洪灾后,北川唐家山再次大塌方,冲垮了唐家山大坝的临时施工便桥,两岸漩坪乡、白坭乡和曲山镇楼房坪村等地的13000多名村民因此出行困难。今年9月24日,家住北川曲山镇楼房坪村4组的朱荣强和他的4名亲友,在唐家山大坝的湔江上架起一条溜索,方便当地群众出行,也为自己找到了一条新的谋生之路。
10月13日上午11时,记者取道北川老县城地震遗址,沿着狭窄危险的省道302施工便道,再次前往北川唐家山堰塞湖大坝。一路颠簸,记者来到唐家山大水村附近的一个山崖下,远远可见对岸半山腰新建的一排排楼房。就在离滔滔湔江水面高约20米处,一条长约100多米的溜索飞架半空,连起两岸,一人正坐溜索从对岸过来,正是和4名亲友合伙,架起这条溜索的朱荣强。
10分钟后,曲山镇楼房坪村2组的王文英,买好新鲜肉菜到了这儿。准备坐溜索回家的她对记者说:“我今天早晨8点过,从对岸山上家里出来,坐溜索过河,到任家坪给我小孙儿上户口,回来时买点菜,也帮邻居买了些肉。这条溜索架起后,我都坐过好几回了,出门办事,全靠这个,真的很方便。”
在朱荣强的帮助下,王文英坐上了溜索,不到10秒钟,她已平安到达对岸的湔江河坝。
几分钟后,漩坪乡白漆村的李龙富、王正德背着行李,从对岸坐溜索过来。他俩当天早晨不到9时结伴出门,步行3小时山路到此,准备到北川新县城打工修堡坎。李龙富说:“今夏的几次大洪灾后,唐家山堰塞湖的大船没法通行,幸好有这条溜索,我们才出得了门。”
在随后的一个小时里,从漩坪乡的清洁、石龙、小坪等山村,不断有群众到达这里,靠着溜索来往两岸。
架设溜索 方便自己和他人
今年36岁的朱荣强是一位在地震中失去7岁儿子的单亲父亲,他说,9月24日,受大暴雨影响,唐家山堰塞湖泄洪后冲断了1个月前才修好的施工便桥,湔江两岸群众出行成了难题。“山里人要购买油盐,农忙要购买菜籽,要到乡上办事,还有走亲戚,在擂鼓和北川新县城上学的孩子1月总要回来两次……于是,我和村里的几个亲戚商量,决定在这湔江上架一条溜索,方便自己也方便两岸的山里人。”
合伙人之一、朱荣强的堂弟朱健说,他们架的这条溜索用的是钢胶绳,能承重达1吨,绝对可保证过往群众的安全。溜索架起后,每天都有不少人坐溜索过河。楼房坪村有一位80多岁的老婆婆生病了,病情耽搁不得,是这条溜索,把老人渡过河;一名妇女在城里生了孩子,抱着刚满月的婴儿回家,也是这条溜索帮这对母子过的河;两名孕妇要到镇上医院生孩子,还是这条溜索把她们渡过河的。据楼房坪村支书朱强介绍,这条溜索两岸,共居住了13000多名群众,是这条溜索提供了村民出行的便利。
不等不靠 以劳动创造幸福生活
记者乘坐溜索过河,步行40多分钟,取道唐家山大坝,爬过坎坷的山路,来到了朱荣强家所在的新房里。
2009年10月, 朱荣强作为震后的一名地震失地群众,随父母回乡,开始在唐家山堰塞湖坝体半山腰上的统一新安置点修建新房。今年7月,占地60多平方米的两楼一底的砖木楼房建好了。“现在电通了,吃水也方便,就是交通不便。”朱荣强的母亲说。
地震前,朱荣强到我国云南与缅甸交界处的深山老林当过伐木工,学会了在两个山谷间架溜索运送木头下山。
“没有土地耕种,我们就想别的办法谋生。妹妹震后从外地打工返乡后,做卤菜生意,收入不错。幺叔一家在唐家山大坝上开了小卖部,也有了收入。我想,现在唐家山堰塞湖的名气很大,今后等那些地质灾害点治理结束后,想必会有不少外地游客来这儿观光。我架这条溜索,不仅可以方便本地人出行,将来或许还可以有更多的旅游收益。”朱荣强说着,脸上露出笑容。他说,地震发生后,房倒屋倾,在曲山小学读书的儿子遇难,他曾经非常绝望,是党和政府的帮助给了他们站起来的机会。他相信,只要肯动脑筋,愿意劳动,今后的日子一定会越过越好。
声明:绵阳市场信息网内容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