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  返回首页  加入收藏关于我们


28年后的生活猜想

稿件来源:绵阳市场信息网  发布时间:2010-05-16  发稿编辑:刘庆


    人类生活方式,在28年间将发生怎样的变化?


    今日的人类,正处在城市化过程最汹涌的一个阶段。在城市人口超过人类总数一半的21世纪初叶,“城市”成为上海世博会的主题别有深义——中国是过去30年中城市化速度最快的国家,未来几十年仍将有两三亿农村人口涌入城市。


    此刻,我们对未来作出一些假设:哪些是即将出现的,哪些是即将消失的。并以此抛砖引玉,向全球征集城市生活的一些记录和猜想,将其封存在时间芯片中,于28年后的2038年首次开启验证。


    报纸不复存在


    “2043年第一季度,当最后一个精疲力竭的读者扔掉最后一张皱巴巴的报纸,那一刻将是新闻纸在美国的末日。”2005年,美国学者菲利普·迈耶(PhilipMeyer)用这个“幻象”说明了他的“报纸消亡论”。他预测,到2015年,读者对报纸的信心趋势线将触到0点;到2043年第一季度末,日报的读者也将归于零。日本《每日新闻》原总编歌川令三则明确指出,报纸消失的日子是2030年。


    这些预言让报人们不爽,但情况的确很不妙:英国全国性报纸的发行量普遍下滑,日本的主流大报经营出现赤字,美国的报纸发行总量和广告收入双双下降,多家报纸停出纸质印刷版……


    不过,在传媒大亨默多克看来,未来媒体大有发展且注重电子互动,读者将通过网络与记者和编辑进行讨论。随着手持终端能力的提高和无线网络功能的进一步强大,电子出版可以直接通过网络发行到客户手持设备的终端上,报纸的“纸”可能不在了,但信息流转却加快了。


    等到报纸消失的那一天,《中国青年报》仍将出现在您手中——确切地说,是出现在镶入您掌心的LED屏里,为您奉上精彩报道。


    石油消失


    93号汽油已经涨到每升6.92元,而且看不到降价的希望,因为剩下的石油不多了。


    2009年8月,国际能源署首席经济学家比罗尔向国际社会发出警报:“全球石油枯竭速度已超出预期,未来5年全球可能面临石油供应紧缩的危机。”这并非专家们的第一次警告,从20世纪下半叶开始,有关石油总储量和可开采年限的预测已经多次被推翻。统计显示,频繁发现大型油田的年代已经过去,欧佩克国家也只有不到10年的时间进一步提高产量,之后全球每年生产的原油会越来越少。


    提起石油危机,人们首先想起的是燃料问题。其实不必担心汽车“趴窝”,科学家已经找到了石油的替代品,包括煤、天然气、太阳能、核能甚至是水。仅海底的“可燃冰”(天然气水合物)就够人类使用1000年。


    石油枯竭真正影响的是石化行业。现存用石油做原料制成的产品超过5000种,包括润滑油、石蜡、沥青、化肥、杀虫剂、人造橡胶、塑料、合成纤维、合成洗涤剂等,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现在的人们称呼石油为“液体黑金”,显示其质态和地位,那么,未来这一地位将由谁来取代?


    零垃圾世界


    垃圾围城是当下城市生活最大的顽疾之一。除了一些可循环利用的垃圾会获得再生之外,其余废弃物都是通过填埋或燃烧的方式进行处理,难免会造成再次污染。塑料袋、饮料瓶被埋在地下,几十年都无法消解。而且,全世界的城市里垃圾的产生速度要远远超过垃圾的处理速度
在未来,这个问题也许将不复存在,因为所有生活废物都可以得到妥善的处理和再利用,且这个过程在家庭就能实现。


    并非遥不可及,已经有人开始尝试这一设想。上海世博园内的垃圾处理模式是,垃圾被丢进垃圾箱之后,会自动依次进入处理管道,在气力输送下到达压缩站,然后经过分离、压缩、过滤、净化、除臭等,最终排到制定地点。在反对垃圾焚烧最激烈的北京阿苏卫地区,有的社区已经开始自建堆肥装置消化厨余垃圾(还有一种方式是养蚯蚓),将其转化成高质量的有机肥,用于小区绿化。
垃圾在未来,也许就是“有机肥”的代名词,用于改造全世界的沙漠。


    立体交通系统


    每次碰上堵车,我都会幻想能够给车装上几个螺旋桨,然后悠然升起,在完成几个悬停、倒飞、翻跟头之类的夸张动作之后,绝尘而去。28年后,你完全有可能看到这种到处飞车的景象。


    实际上,2009年美国某公司就已经研制出一款时速185公里的飞行汽车,而且该车配有各种高端科技装备,司机根本无须掌握像飞行员那样高超的驾驶技术。


    下一步,飞毯、飞椅都该出来了,一套空中立体交通管理办法也相应出台,比如飞毯只能行进在第几百米到几百米的高空,飞椅该怎么左转,什么速度飞,都有规定。公共交通则完全是类似流水线或传送带的样子,遍布于城市各层高空的干道,换乘时启动升降系统。

声明:绵阳市场信息网内容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