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乡村收藏家的追求
稿件来源:绵阳市场信息网 发布时间:2010-01-24 发稿编辑:景秀丽
“广阔天地,大有作为”。乡村是一个藏龙卧虎的地方,各种能人奇人不显山不露水。我们在“中国火药之乡”江油市重华镇采访时,就意外碰到一位既普通又不普通的老人。说他普通,是因为他跟当地农民没有什么两样;说他不普通,是因为他收藏了1000多件奇珍异宝,是个有心弘扬火药文化的乡村收藏家。
这位年逾花甲的老人叫梅文杰,是土生土长的当地农民。后被重华镇聘请为卫生监督员,就把家搬到场镇边居住。把家安顿下来后,梅文杰到老街上转了几圈,深深为镇子的古朴惊呆了。到底是火药古镇哪,跟别处就是不一样。可不久,梅文杰发现,这种古朴渐渐被人们破坏掉。
当时是上世纪80年代,人们保护古迹、爱护文物的意识不强,认为“旧的不去,新的不来,”到处搞“旧城改造”,修建火柴盒一般的“小洋楼”,不少明清时期的古建筑尤其是几大火药会馆相继被拆除。梅文杰看在眼里,痛在以上,但无能为力。
拆下来的各种古色古香的门窗、雕花围栏、秦砖汉瓦,三钱不值两钱地卖给外地的文物贩子,或者拿去修猪圈。镇子上的古老东西越来越少。梅文杰看在眼里,急在心上:这样下去,火药古镇还成其为古镇吗?
不行,梅文杰决心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把这些古董留住!可不付钱,屋主宁愿把古旧门窗当柴火烧掉也不给他。梅文杰当 卫生监督员,那点儿微薄的工钱仅够供一家4口人吃饭,哪还有余钱搞收藏?
怎么办?梅文杰想了一夜,就瞒着家人,以自己的房屋作抵押,偷偷到信用社贷了8万元。8万元在当时不是一笔小数目,老伴知道后,跟他大吵大闹了一顿。但已即成事实,再吵再闹也没用,老伴只好转而支持丈夫的收藏事业。
此后,一有时间,梅大爷就到各村转悠,把古旧的各种建筑构件、家俱、石刻、书籍等收上来。几年下来,8万元贷款全部花完了,梅大爷也收藏了1000多件藏品。他家天井、各个屋子、屋子的墙壁、天花板、楼梯、过道,见缝插针地摆满了各种收藏品。走进梅大爷的家,就仿佛走进一个琳琅满目的立体收藏世界,令人目不暇接。梅家简直成了一个火药文化收藏展馆。不少游客纷纷前来观赏。许多文物贩子也闻风而来,想高价买走其中一些藏品,但梅大爷都摇头婉拒,只收不卖。
只收不卖,梅大爷图什么呢?就图把“火药之乡”的古老东西留住,让游客感受火药文化的博大精深,因为全国抢注“火药之乡”的地方不止一个,我们虽有古硝洞遗址,但跟此相配套的各种文物呢,也必须保留,才能加以佐证。
许多人对梅大爷此举不解,认为他沽名钓誉,奇货可居,但镇政府对他十分支持。
2008年5.12特大地震把梅大爷的家震成了危房,放在架子上的100多件古代火药瓷器全部落地打烂,梅大爷欲哭无泪。为了防止劫后余生的藏品再次被余震震坏,梅大爷把能带得动的藏品全部带到帐篷去。
目前,梅大爷老两口都上了年纪,生活来源主要靠在北京、福建打工的女儿寄钱支持,日子过得十分清贫。
为了让“火药之乡”留住祖宗传下来的东西,梅大爷几十年来一直坚持着,虽然一贫如洗,但他从不后悔,他的最大愿望是开一个火药之乡文物展览馆,把他收藏的文物展览出去,为当地旅游发展服务。
在采访中,我们深深为梅大爷这种执著的精神所感动。时间的一维性注定了文物一旦被破坏就再也无法复制。要弘扬博大精深的火药文化,仅仅靠保护古硝洞远远不够,我们希望梅大爷的朴素愿望得以实现。
声明:绵阳市场信息网内容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