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  返回首页  加入收藏关于我们


乞丐 诗人 老板

稿件来源:绵阳市场信息网  发布时间:2009-10-25  发稿编辑:刘庆


乞丐


    王开弓出生于四川梓潼县许州镇百顷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出生后还未满月,父母便请“何半仙”算命,半仙曰:“先苦后甜一富翁,文上有喜名远扬,取个丑名防病伤,二十八岁当新郎!”为了孩子健康,父母便给孩子取了个乳名:讨口子!(当地人对“乞丐”的俗称)。


    王开弓出生的那一年——1960年,正值“三年自然灾害”最困难的时期,全村有20多人在外当讨口子,由于王开弓家与这些讨口子家一样的贫穷,加上这个丑得要命的乳名,村里人便说:“我们村又多一个讨口子。”


    1962年冬,父母双双患水肿病住院,家中只有不到三岁的他,可怜的讨口子只有手拿一根打狗棍,到各家各户去讨饭吃,整整讨了半个月,直到父母出院回家。从此,人们便将他称为名符其实的讨口子!


    人穷往往被人瞧不起。1965年冬,年仅5岁的他随父母到许州场上去卖猪草,午后两三点,猪草还未卖完,王开弓肚子饿得咕咕叫,他下意识地来到场镇一家亲戚门前,见亲戚门口站着一个老讨口子,伸手向亲戚讨饭吃,亲戚便将已咬了一口的馒头分成两半,一半扔给老讨口子,另一半扔给王开弓这个小“讨口子”,老讨口子捡起这半个馒头,千恩万谢后,便狼吞虎咽起来,而小“讨口子”却用脚将这半个馒头踢得远远的……还大声说:“老子不饿!”


    从此后“一个馒头打发两个讨口子”的故事被许州场镇视为家喻户晓的佳话。人们夸王开弓:“人穷志不穷!”人们夸王开弓:“从小看大,长大会干大事,当朱元璋!”也有人骂小“讨口子”:“三天没吃饭,还冒充卖米汉,饿死活该!”


诗人


    1967年秋,7岁的王开弓要入学了,父母才为他取了一个大名——王开弓。报名时,老师问名字,父母争先恐后地说:“贫下中农开会的‘开’,工人阶级的‘工’。”老师也夸这个名字取得好,有“革命意义”。当然,父母为儿取名,还寄托了希望:望子成龙,早日脱掉“农皮”,跳出“农门”,当上吃供应粮的“工人老大哥”!


    上初中一年级时,老师出了一道作文题《我的理想》,全班同学几乎都是:我要当最可爱的人——解放军,邱少云、黄继光、雷锋……;我的理想是当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我要当工人老大哥;我要当白衣战士……;而王开弓在作文中写道:“我的理想有好几个,想当工人,为祖国多炼钢,多采石油,让祖国早日摘掉‘工业落后’的帽子;我想当农民,让全国各村社都成‘大寨村’(当时陈永贵的山西大寨村为全国富裕村的典范,故号召农业学大寨);我想当兵,更想当作家、诗人,写诗作文为人民代言;我更更想当商人,赚得更多的钱,让天下穷人分享;其实,我的理想只有一个,让天下人都过得好,过得平安、幸福!”这篇令校长、老师争相阅读的作文,在全校作文比赛中获得一等奖,老师破格为该作文打了101分,后被省内一家少儿刊物发表。


   上初二、初三时,王开弓不但成绩在全班名列前茅,同时开始了诗歌创作,先后有20多首诗作在省内外少儿、文艺刊物发表,被刊物和读者誉为“少年作家”、“小诗人”,有10多首诗获得一、二、三等奖和新人奖。


    1988年,28岁的王开弓果真当了新郎,新婚之夜,他饱含泪水为新娘写的抒情诗被全国性文学刊物《当代诗歌散文精选》刊在头条。1990年笔者也以《农民诗人王开弓》为题,在《绵阳日报》介绍了他。1995年8月,他还应邀参加了河北省作协“《诗选刊》佳作改稿会”,会上的几位著名诗人传阅了王开弓的近百首诗作,大家一致认为:这位来自巴山蜀水,天府之国的农民是一位最有潜力培养前途的青年诗人。多家省市电台、电视台报道了他的事迹。


    此时的王开弓,真如“何半仙”预言“文上有喜名远扬”。


    老板


    早在1979年,王开弓高中毕业后,便改了名,将“王开工”改为“王开弓”,并放弃了当教师和当乡干部的工作机会以及进厂当“工人老大哥”的机会,决心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改革开放春风,经商,当老板!

 
    当时有人问他:“为何不啃牛皮折子吃皇粮?”他的回答仅七个字:“开弓没有回头箭!”

声明:绵阳市场信息网内容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