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初,绵阳已被确定为国家级创业型就业工作试点城市之一,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过程中我们认识到:创造财富的主体是人民群众,营造环境的主体是党委、政府;资金、项目、人才都可以引进,唯有发展环境只能靠自己创造。环境对于一个地区的发展是多么的重要。那么,我们怎样才能营造有利于全民创业的良好环境呢?其中的一个关键环节就是要大力培育全民创业文化。
创业环境的差距主要表现为文化环境,而非制度环境
衡量一个地区创业活跃程度的指标可用创业指数,即该地区每一万名16岁至60岁人群中所拥有的私营企业数量多少来表示。按照这一指数,清华大学中国创业研究中心所做的一项研究将中国各地区创业活跃程度划分为高活跃地区、一般活跃地区、不活跃地区和沉寂地区四类,据测算,绵阳处于不活跃地区。这说明,绵阳的创业氛围还不浓。
是什么原因导致绵阳的创业氛围与一些发达省市存在这样的差距呢?为探究这个问题,笔者在2004年对中部六省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状况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显示,各省鼓励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对当地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政策因素的作用效果正在减弱。因此,依靠制度改善来促进全民创业环境的形成在短期内可能有效,但从长远来看其影响空间是有限的。
与此同时,笔者曾对绵阳3200多名专业技术人才、党政人才和企业经营人才进行过一项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在回答“如果你有第二次选择的机会,你更愿意选择什么工作?”的问题时,党政人才中48.6%的人仍选择从事党政工作,24.9%的人选择自己创业,15.4%的人选择去大专院校任教;在专业技术人才中,39%的人选择大专院校和科研单位,23.6%的人选择进党政机关,18.6%的人选择自己创业;在经营人才中,选择自己创业的占到30.2%,选择进党政机关的占23.9%,选择仍去企业的占21.8%。这表明,在我市层次较高的人才中,除企业经营人才外,人们更倾向于进党政机关或事业单位,这个结果与我市技术人才参与自主创业人数较少的状况完全一致。由此可见,我市与周边省市在创业环境上的差距主要表现为人们价值观念的差距,也就是文化环境的差距,而非制度环境的差距。
创业文化并非与生俱来,它是通过培育而产生和发展的
创业文化主要是指人们在创业过程中所形成的创业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规范准则等。有人认为,江苏、浙江等地创业氛围浓厚是源于那里存在着一种深深扎根于民众之中的商业文化,而四川的绵阳创业氛围之所以不浓,是因为先天就缺乏一种亲商、重商、崇商、富商的商业文化。于是,在一些全民创业氛围较浓的地方,有的人就想方设法挖掘自己的历史文化以给当地的创业文化“正名”,而在创业氛围较淡的地方,有的人则把责任推给了自己的先辈,认为是先辈们就没有给当地留下良好的创业文化。
创业文化真的是与生俱来的吗?不是的。它是在长期的生产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它具有历史性,但更具有发展性。浙江义乌人的“小商品,大产业”的创业精神及其在做大做强商贸物流业方面的经验很值得我们学习。改革开放以来,义乌市坚持和深化“兴商建市”发展战略,以培育、发展、提升市场为核心,大力推进工业化、国际化和城乡一体化,走出了一条富有自身特色的区域发展道路。江西省安义县25万人口中,有近6万人在外经营塑钢型材的加工、经销业务,由安义人销售出去的塑钢型材占了很大的市场份额。在全国各地,有塑钢市场的地方就有安义人。安义这种创业氛围的形成源于20世纪80年代,省政府将其列为江西省个私经济发展的试点县,在试点的过程中,老百姓尝到了自主创业带来的甜头,于是相互效仿着开始经商创业。显然,安义人的创业意识是靠后天培育出来的。如果创业文化真的与生俱来,那么,四川在明清时期形成的“马帮”、“盐帮”、“商帮”就不可能在近代以来走向衰弱,这其中的原因不是我们没有良好的商业文化传统,而恰恰是因为,我们没有对这种文化进行培育、发展,没有在社会变迁过程中及时地将其转化为资源优势。显然,创业文化并非与生俱来,它是通过培育而产生和发展的。
培育全民创业文化要从“娃娃”抓起
近年来,在国家和省政府的有力推动下,我市上下涌动着敢闯新路、竞相发展、团结奋进、自强争先的创业热潮。但不可否认的是,蕴藏在群众之中的创业能量和活力还没有完全迸发出来,大部分群众表现出来的创业活动仍以“生存”为主导。如果人们缺乏强烈的自强不息、富而思进的精神,则人们的创业热情将有可能被“小富即安”思想所取代,我市可持续的创业氛围就难以形成。然而,培育这样一种主动型的创业文化是不可能一蹴而就的,它需要在政府的主导下从“娃娃”开始有意识地培养。
一些发达国家就非常重视对学生早期的创业教育。美国从小学到大学都普遍开设了创业教育相关课程;英国政府要求所有12岁至18岁的中学生必须参加为期两周的商业培训课程;日本则实施了小学创业教育,要求孩子们很早起来,利用上早课前的2至3个小时搞勤工俭学,给人送餐饮、送报纸。他们期望通过这些创业教育,使孩子从小养成创业的意识和品质。
鉴于国内外的成功经验,在积极推进全民创业的今天,我市也应加强对青少年的创业文化教育。具体说来,可以根据小学、中学、大学的不同层次,设计不同的培养方案。比如小学阶段可侧重于创业意识与志向的文化教育,通过对一些为国家、民族做出重要贡献的创业者事迹的介绍,让学生从小就对创业者产生一种敬仰的心态,从小就受到创业的熏陶。中学阶段可侧重于创业心理品质和市场意识的创业文化教育,通过团队精神、风险意识以及市场经济知识的学习,让学生掌握一些做生意的知识和技巧,懂得创业的成功、失败与艰辛。大学阶段则主要是进行创业知识和技能的教育,通过学习与创业相关的理论和实践知识,培养大学生的创业能力和创新精神。
声明:绵阳市场信息网内容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