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书房整理因地震毁坏的书柜时,翻出一摞子连环画来,有七十年代走红的“八大样板戏”,有绘画大师王叔晖的《西厢记》、《杨门女将》,戴敦邦的《红楼梦》,孟庆江的《白蛇传》,也有整套的《三国演义》、《说岳》、《隋唐演义》等等,翻阅这一本本已开始发黄的连环画,不由得勾起我对连环画的回忆……
1972年12月的一天,我得到了第一本连环画,那是一本由人民美术出版新出版的《南方怒火》。当时,我刚刚8岁,还在新疆军区兵团小学上二年级,一次,父亲从师部开会回来,从师里的军人服务商店给我买了两本连环画,那是我第一次看见连环画,觉得很稀奇,也很好看,以至于班上的同学都羡慕的不得了。从此,我就和连环画结下了不解之缘,后来,不论是在新疆,还是回到四川,只要父母亲一到外地出差或开会,总要给我买上一两本连环画回来,到我参加工作的时候,家里各种连环画已上千本。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到八十年代初期,由于受计划经济的影响,连环画虽然不像凭票供应的柴、米、油、盐等生活必需品那么紧俏,但由于发行量比较少,仍然不好买。我记得,为了一本《赤壁之战》,母亲和姐姐徒步二十几里,在曹家沟(原九院院部、现圣迪乐村)综合商店才买到的。由于九院在当时属保密单位,外人一般是不允许进入的,只因母亲是北方人,那里的人误认为她是九院的工作人员,才卖给了她一本。就连我收藏的《吕后篡权》,《野心家吕雉》等连环画,也是通过当年在县新华书店的熟人“走后门”买的。更“艰难”的是,我从上初一开始,一直到高中快毕业,用了四年多的时间,才把《三国演义》一套(共48本)收(买)齐。
八十年代初,随着电影《少林寺》的上映,武侠小说和武侠连环画开始风靡全国,尤其是岭南美术出版社出版的连环画《霍元甲》更是可望而不可及。由于当时四川比较闭塞,根本见不到这类连环画,于是,我就专门写信给我在中国矿业学院工作的“发小”朋友马小平(现为中国矿业大学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党委书记、院长、博导),要他帮我买。当时,小平刚刚大学毕业不久,接到我的信后,他跑遍了徐州市的大小书店,几经周折,才凑齐了一套,给我寄了回来,并嘱咐我,要好好读书,好好锻炼身体,将来光宗耀祖。
时间一晃,几十年过去了,虽然我已过了不惑之年,但对连环画的感情却丝毫未减。闲暇之余,常常一人坐在书房,面对着上百本连环画,注视很久,信手拈来,翻阅一下,既可找回当年的童趣,又能了解历史,增长知识,陶冶情操,真是一举两得。
声明:绵阳市场信息网内容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