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  返回首页  加入收藏关于我们


化灾难为机遇 变“灾地”为“基地”——绵阳市行政学院在灾后重建中积极筹建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研究培训基地

稿件来源:绵阳市场信息网  发布时间:2008-10-06  发稿编辑:

    “5·12”大地震这场罕见的特大自然灾害,既让我们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一笔宝贵的财富,特别是从多角度警示了加强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研究与培训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绵阳市行政学院抓住地震带来的机遇,在灾后重建中,从多方面分析形势、整合资源、寻求合作与支持,在全国率先提出了建立“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研究培训基地”的设想,目前已形成了较为完整、详尽的基地建设思路并积极推进实施。

                基地建设的最初设想与前期准备

    近几年,我国重大、特别重大自然灾害发生频繁,损失巨大。然而,对突发事件及其应对的研究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相关经验和教训没有得到及时的总结,以生命和鲜血为代价换来的宝贵财富没有得到有效的利用。地震发生后一周,绵阳市行政学院正式提出了在绵阳建立全国性应急管理研究与培训基地的设想,并向有关方面作了呈报。关于基地方案设想的报告得到了四川省行政学院常务副院长刘毅、中共绵阳市委书记谭力的亲自批复,他们均对方案表示赞赏和同意。本设想也很快得到了来自中国行政管理学会、清华大学、南开大学、中国浦东干部学院等各方机构、院校的领导、专家学者的高度肯定和支持。目前,包括国务院参事、国务院应急管理专家组组长闪淳昌、中国行政管理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高小平、香港大学副校长周肇平、北京师范大学党委书记刘川生、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常务副院长、中国应急管理研究基地负责人薛澜等高层人士已亲自关注此事。

与此同时,绵阳市行政学院围绕基地建设不等不靠,边干边建。学院干部和教师在亲身参与抢险救援和灾民安置工作的同时,还先后深入到重灾区、受灾群众和第一线干部中进行大量的调查研究,十分注意搜集与“5·12”大地震相关的原始资料和见证实物,并对提了许多相关政策建议。转入灾后重建阶段,学院与“国家减灾委——科技部抗震救灾专家行动组”、“汶川地震应对政策专家行动组”合作,在市行政学院建立了“绵阳工作站”,以近百位国内一流的各学科专家为团队进行对策性研究,并将政策建议上报国务院。南开大学也同意在绵阳市行政学院建立“应急管理与灾害救助研究中心”。所有这一切前期的准备工作,都为基地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基地建设的有利条件与运作模式

    (一)、基地建设的优势分析

        1、绵阳既是“5·12大地震的重灾区,也是此次特大地震所引发的次生灾害的主要发生地。全市9个县(市、区)中就有3个极重灾县,伤亡极其惨重,全市受灾人数达521.7万人,直接经济损失2978.4余亿元。唐家山堰塞湖涉及疏散群众达130余万人,灾害的规模和损失百年不遇,政府的应对和社会响应举世关注,在所有重灾区中最具代表性。为建立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研究与培训基地提供了独特而丰富的宝贵资源。

       2、绵阳拥有拟建中的北川县城地震遗址博物馆、唐家山堰塞湖抢险现场、九洲体育馆受灾群众安置点等此次特大地震灾害中最具标志性的场所;绵阳也是中央领导亲自坐镇指挥的第一现场,是社会救援力量的最大聚集地,这里有众多的事件亲历者、组织参与者和各类原始资料、生动案例,这些都是不可多得和不可替代的财富,对于开展以实战为特色、以现场教学和案例教学为形式的自然灾害类应急管理专项培训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3、绵阳是四川第二大城市,是国务院确定的中国唯一科技城,交通便捷,通讯发达,对周边地区具有较强的辐射力。绵阳科研实力雄厚,与应急管理相关的学科齐全。绵阳市委、市政府震前便高度重视应急管理工作,已将绵阳市行政学院列为《“十一·五”期间绵阳市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体系建设规划》应急培训基地建设项目单位,学院所承担完成的应急管理相关课题成果曾进入四川省委高层决策视野,被《中国应急管理》等国内权威刊物刊用,这些为建立应急管理的长效机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4、尽管目前国内有关政府职能部门和部分高校已有应急管理研究机构,但这些研究机构或偏重于学术性研究或偏重于政策或技术性研究,且研究与培训脱节,研究缺乏详实、完整、真实的原始材料支撑,培训缺少现场感,实战性不强,培训效果受影响。在绵阳建立“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研究培训基地”,将能充分结合实战经验,利用突发事件现场和实物资源,进行最具针对性的研究和培训,以有效弥补目前国内相关研究机构的不足。

    (二)、基地建设的运作模式构想

         1、硬件和软件建设。以行政学院临园路现址,或以科创园区行政学院拟迁校址作为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研究培训基地的建设场地;充分利用党校、行政学院原有设备、设施,进行适当新增、添置,以满足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研究培训基地的需要;充分利用拟建中的北川地震遗址博物馆、唐家山堰塞湖抢险现场、九洲体育馆灾民安置点等作为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研究培训体验场所;以中国行政管理学会、国家行政学院及国内著名高校、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为骨干师资力量,以四川行政学院和绵阳市行政管理学会、市行政学院、高校的专家学者为辅助师资,以此次抗震救灾中的英模和灾害亲历者为实战教员。

         2、组织管理。由国家行政学院、中国行政管理学会提供智力支持和方案指导,以绵阳市人民政府为建设主体,由绵阳市行政学院具体承办并实施日常管理和运行,与国内著名高校合作,由兄弟院校和企业援建,逐步形成合作共建、资源共享、服务社会的新型管理模式,建成立足绵阳、面向全国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研究与培训基地。

         3、运行模式。由国家行政学院、中国行政管理学会及国内其他研究机构、高校在基地设立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研究中心与培训中心,有计划地组织专家学者进行多学科、多角度、全方位的应急科学研究,组织召开相关学术研究与交流活动,为政府、企业和基层提供应急管理咨询服务和全国性的应急管理实战型培训;由四川行政学院及灾区各市、县行政学院(校)相关教学、研究人员,开展日常研究和应急管理培训工作;适时成立绵阳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研究会,由地震灾区有一定研究能力的基层干部和群众组成以实战为特色的应急管理一线研究群体;由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研究培训基地通过市场化方式,向社会提供应急管理培训服务。

                 基地建设目前已做工作和进展情况

         1、成立“汶川地震应对政策专家行动组绵阳工作站”

         616,“国家减灾委-科技部抗震救灾专家行动组”及“汶川地震应对政策专家行动组”绵阳工作站在绵阳市行政学院挂牌成立。工作站由专家组和绵阳市行政学院共同管理,由北京师范大学、清华大学、香港大学专家学者及绵阳市行政学院、绵阳各县(市)行政学校教师联合组成工作团队。目前主要已合作开展开展了三项工作:一是对绵阳市276个乡镇中260个乡镇的党委书记(乡镇长)进行深度访谈,记录地震发生第一时间各乡镇抗震救灾情况、了解其政策需求及灾后重建计划,为今后深入研究提供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二是在绵阳市辖区内每县选择两个点,入村入户对灾民进行问卷调查,目的在于了解受灾群众的生产生活状况及其对政策执行情况的评价。三是社区重建项目。该项目是绵阳市行政学院与北京师范大学、香港大学联合开展的“社会资本”研究项目,以了解“社会资本”在灾后重建中对提高归属感、促进公共问题解决、改善受灾群众与地方官员的沟通或交流、促进社区重建中更好的治理有何帮助。该项目计划进行三年,已完成前期的调研,目前正在做具体研究方案。

          2、启动香港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巨灾管理工程”计划

         2008727,香港大学联合北京师范大学在成都启动 “巨灾管理工程”计划。该项计划是内地及香港首个覆盖层面最全面、范围最广泛、协作层次最深入的巨大灾难管理计划,将就巨大灾难管理的各环节,包括教育、康复、重建、就业等范畴,尤其是在政策与实施层面,作出应对行动,并进行相关研究。该计划中的许多重点项目将选择在绵阳进行,绵阳市行政学院作为该计划的重要合作伙伴,正在协同香港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的专家学者一道开展一系列实践与研究层面的活动。

           3、筹建“应急管理与灾害救助研究中心”

    该中心以绵阳市人民政府为建设主体,由绵阳市行政学院具体承办并实施日常管理和运行,与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形成合作共建、资源共享、服务社会的新型管理模式,建成立足绵阳、面向全国的应急管理与灾害救助研究和培训中心。主要合作内容包括:合作开展相关研究及其他政府决策咨询;联合举行有关灾后重建的干部培训、专业辅导等工作;联合邀请国内外专家就政府应急管理、救灾减灾和灾后重建等问题进行研究,或提出咨询性意见;联合申报国家及省部级课题,发表研究成果;合作召开相关的学术研讨会;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协助绵阳行政学院进行师资培训。9月中旬,南开大学已邀请绵阳市行政学院领导赴天津与南开大学领导共同签署了合作协议。

    千年一遇的大地震,既造成了灾难,又带来了机遇。绵阳市行政学院在灾后重建中化灾难为机遇,变“灾地”为“基地”,这一做法很有远见和启发意义。在各方面的支持下,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研究培训基地建设工作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且进展顺利。可以预见,基地建成后,对于深刻总结抗震救灾的经验和教训,深化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研究,为我市乃至全国提供应急管理咨询服务和应急管理培训,提高干部应急管理能力素质,将发挥积极的作用。

声明:绵阳市场信息网内容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