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教育教学评价的改变,用成绩评价教师和学生的模式已被等级呈现的评价方式所替代,由此,引发出社会向我们教师提出了更高层次的教育教学要求,教师既要是一个研究者又要是一个开发者,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教育者。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更新教育观念,更新教学手段,充分挖掘课堂潜能,克服传统教学讲在课堂,练在课外,作业在课外,学习任务完成在课外的种种弊端。这样,学生学得轻松,教师也能从繁重的备、讲、辅、批、考、评、补中解脱出来!面对新课改的浪潮,作为基础教育工作者,如何才能做到呢?
精心备课,打有准备之仗
把功夫下在课前。“上好课,备课是关键。”首先,在编写教案之前要认真做好以下几件事情:一是认真钻研教材,从学生的学情出发,合理地选择一节课的教学内容。二是发挥备课组的功能,积极参与备课组的集体备课讨论。把要教学的内容中存在的疑惑,尽量在集体讨论中得到解决。三是根据教学的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符合知识特点的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的学习目标,既要有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方面的目标、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方面的目标,也要有对学生进行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培养方面的目标。四是根据知识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准确地理解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确定如何突出教学重点,如何突破教学难点。弄清学生的认知规律,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选准课堂教学的“切入点”。五是选择适合学生的学习方法、适合教师自己和知识特点的教学方法。
把力量放在课内 ,扎扎实实搞训练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新课程的基本特点。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在大力提倡人文教育的同时,大多数教师,往往忽略了知识技能的训练,因此在课堂上必须立足课本,着眼基础,扎扎实实搞训练,完成知识技能目标。
坚决去掉可有可无的教学环节。训练应穿插于各环节之中进行。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训练,要尽量避免集中练习造成学生对所学新知因没有及时训练而不到位,影响学生对后继知识的学习,要把训练穿插于新授教学的过程之中,每教学一个新知就应当及时安排训练,学生学到哪里就训练到哪里,这样不但可以提高学生当堂训练的质量,做到及时反馈、及时采取补救措施,而且还能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创造轻松学习氛围
根据学生认知心理特点,创设快乐的氛围,让学生快乐学习。只有根据学生年龄特征,设计不同层次问题,教师全身心投入,声情并茂地引导,学生才能享受知识带来的快乐,情感上、精神上带来的愉悦,让孩子们学会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培养包括分析、综合、归纳等多方面能力,让学生学会学习。
教师在安排复习时要尽量做到“精练”和“实用”。要做到“精练”就必须精心挑选复习内容,课前的复习不要面面俱到,根据知识的本身的特点、教师对知识的正确理解和学生的已有的知识水平而定,学生掌握得很好的旧知识就可以不复习。所谓“实用”就是复习的知识要对学生学习新知能起作用,要能解决新授教学中的实际问题。要做到“实用”就必须把该复习的旧知进行认真地复习,为学生学习新知识做好充分的准备。
新知的引入要体现“自发”和“自然”。怎样才能做到新知的引入“自发”和“自然”呢?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让学生在活动中发现有关问题,或者对新知巧妙的铺垫并适时加以引伸,从而让学生发现新问题,提出问题,进一步去研究这些问题,通过探究、分析、讨论、操作等一系列活动,直到解决问题。
在课堂教学中,要体现学生的“自主探究”。练习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技巧的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
总之,课堂就是老师的主战场,向课堂四十五分钟要质量,老师们必须抓住分分秒秒,每一句话、每个手势都必须发挥它的作用,才能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声明:绵阳市场信息网内容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