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心医疗体验背后的陷阱
稿件来源:绵阳市场信息网 发布时间:2008-04-14 发稿编辑:
通过自己亲身体验感受到的事物本应是真实的,但有时眼见的未必是实,特别是掺杂了某些利益的时候,更是如此。一段时间以来,有些商家借用义诊、免费检验、健康讲座等医疗体验这一商业手段来推销医疗器械,我们的消费者是否能看到这一商业行为背后的乱象?
医疗体验之一:免费的背后
某医疗器械公司采用“免费体验、自愿购买”的方式推销温热治疗器,一时间吸引了众多老年消费者。很多人正是冲着“免费”二字来的,正如一位姓张的大爷说的:这儿的人说这种仪器什么病都能治,不管是真是假,反正是免费的,我天天来。天下真的有免费的午餐?免费的背后究竟隐藏着什么呢?
有媒体报道,山东一位65岁的老人,在免费体验一台按摩机时,突然瘫在按摩机上,被送进了医院。东北的一位老人长期以来小腿有轻微肿胀,在体验一种新的红外线仪器理疗时,当即就感觉脚发烫,回家后左小腿开始起水泡,再次理疗时又被电击烧伤,经诊断,电击烧伤程度达到Ⅲ度。更有甚者,浙江一位患糖尿病的老人因迷信治疗仪拒绝就医,最终因延误了病情而死亡。一系列事件的发生,让我们对“免费体验”有了更多的认识:它究竟是馅饼还是陷阱。
医疗体验之二:治疗的背后
在免费体验的吸引下,不少人体验后都购买了产品。有的体验者通过“治疗”后感觉挺舒服,全身轻松。这又是怎样的情况呢?
实际上,据专业人员介绍,任何发热的仪器都有改善人体血液循环、消除肌肉痉挛、解除肌肉酸痛等功效。但如果是发热,肺结核、癌症等病人就不适合了,会适得其反。一些地方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在检查时发现,免费体验销售的治疗器多是Ⅱ类医疗器械,属于辅助治疗产品,不能用于治疗疾病。一些商家在宣传时擅自扩大疗效、适应症,甚至吹嘘可以包治百病,误导消费者,使很多老年人争相购买。因此,应提醒消费者的是,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慎重选择治疗仪器,最好先向正规医院的康复或理疗科的医生咨询,避免使用后,发生不良反应。
医疗体验之三:违法行为的背后
调查发现,一些免费体验销售医疗器械的行为实属无证经营,商家“打一枪换一个地方”,不仅没有正规的售货发票,产品的质量验收、保管养护、出库复核、资质审核等也无记录。销售的产品一些是“三无产品”,这些伪劣医疗器械在使用过程中,会因性能不稳定、显示数据不准确等原因直接或间接造成人体伤害。同时在体验过程中缺乏专业人员的指导。多数商家很少配备专业的技师或医师,其从业人员的工作更多是说服体验者购买医疗器械,根本无法给体验者提供技术支持。按照规定,医疗器械的操作必须在专业技术人员的指导下进行,并应严格遵照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审核批准的治疗范围。目前,开展医疗器械免费体验的场所大都缺乏必须的卫生设施,医疗器械反复使用容易引发交叉感染。商家也基本没有经过卫生行政部门的审批,属于无证行医行为。
医疗体验之四:如何保障消费者权益
医疗器械的免费体验之所以在中老年人群中有一定市场,其原因有二。一是商家利用中老年人缺乏医学常识和渴望健康的心理,将辅助治疗、保健功效夸大,导致群众盲目购买。二是采用免费试用、介绍使用者康复经验等方式,以看似专业的术语和无法证实的演示误导消费者。同时灌输所谓的健康理念,再加上情感推销的方法,极易取得中老年人的信任,待时机成熟则动员体验者购买。
对于免费体验医疗器械现象,要强化部门监管和社会监督。食品药品监管部门要严格审核产品的适用范围,严厉打击生产销售无证医疗器械行为,严格审批发布广告的方式和内容,并加强对医疗器械经营企业许可证的管理,从资质、渠道上对免费体验的医疗器械进行审查和监控。另一方面,要组织有针对性的健康知识和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使人民群众提高健康意识和法律意识。同时提醒广大群众切勿贪图便宜轻易体验免费“大餐”,发现身边有违规免费体验医疗器械行为时,要主动向有关部门举报,共同规范医疗器械销售市场。
声明:绵阳市场信息网内容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