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头连着实验室的创新成果,一头通向产业化的规模制造,中试平台成为跨越科技成果转化“死亡之谷”的关键桥梁。刚刚公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在作出“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等战略部署中,明确提出“加快重大科技成果高效转化应用”“布局建设概念验证、中试验证平台”等要求。
随着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绵阳如何加快释放“中试生态”乘数效应,提升创新效能?前不久,绵阳市第一批次市级中试研发平台认定,这批“创新加速器”将试出什么?如何有效破解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难题?
□ 记者 郭若雪 尹秦
杨方彧 宋德平
建圈
架起1到N的“产业天梯”
踏入富临精工股份有限公司的四川省新能源汽车驱动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记者瞬间被眼前的景象所吸引——一枚齿轮齿轴正在试验台上高速运转,经历着“千锤百炼”。
这里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工厂,而是科研成果从“实验室”跨向“生产线”的关键一环。
“这个实验要持续三天,完成这样的极限测试,产品才能进入制造阶段。”试验工程师贾俊介绍。
这家刚认定的市级中试平台,致力于为绵阳乃至全国新能源汽车零部件架起“从样品到产品”的转化之路。“我们的中试平台,就是要把实验室里的创新想法,变成能稳定量产、经得起市场考验的零部件。”平台负责人吕齐健介绍,平台已与西南科技大学、绵阳城市学院等高校建立“产学研用”合作,与中物院、长虹、九洲、绵阳计量测试等开展试验检测类技术合作,让平台的创新资源不断汇聚。
创新资源的汇聚,不只是涌入一家平台。当前,绵阳正在着力构建“1个中试基地+1支中试专家队伍+N家中试服务资源”的“1+1+N”资源服务体系,形成一个开放协同、高效顺畅、充满活力的中试生态,让更多的“科技之花”结出丰硕的“产业之果”。
这样的“生态圈”还在扩大。11月12日,“成渝绵中试生态圈共建行动”正式启动,标志着三地中试资源协同、产业联动迈入新阶段。启动仪式后,西南科技大学与中国轻工业成都设计工程有限公司“牵手”,就“重金属矿融固化+氯盐无泥脱洗+二噁英定向裂解”技术展开研究合作。
西南科技大学的四川省矿产资源绿色开发与循环利用中试研发平台(概念验证类)是第二批四川省中试研发平台。该平台相关负责人王东辉向记者分享了一个案例:“我们通过国际领先的锂辉石矿浮选技术,已帮助攀钢、赣峰锂业等企业年处理矿石近千万吨,年创经济效益超过8亿元。”
对于王东辉而言,此次合作也是一个新起点:“签约后,我们将与合作企业共同打造一个‘中试平台共同体’,针对‘卡脖子’难题,组建联合攻关团队,快速把实验室技术转化为能够投产的成熟工艺。”
赋能
与“587+”产业体系共生
在政策层面,绵阳也通过中试平台“架起”连接实验室和应用场的“桥”。绵阳出台了中试研发平台建设运行管理办法,并将中试体系支持政策纳入全市科技创新政策体系。目前,全市已完成首批市级中试平台认定,新增17家市级平台,连同已有的3家省级平台,共拥有20家省市级中试平台,多层次中试平台体系正加快构建。
梳理绵阳第一批次市级中试研发平台服务产业或领域,不难发现,首批中试平台重点覆盖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车及动力电池(含储能)、核医疗等领域,皆服务于绵阳“587+”重点产业链上下游建设,实现了产业链与创新链协同布局。
在绵阳,中试平台增量,中试公共服务加码,关键在于破解科技成果的转化痛点。以中国(绵阳)科技城中试服务公共平台为例,作为四川省首个整合线上线下全链条中试公共服务能力的平台,催生了中试服务的“绵阳模式”,即利用线上平台“穿针引线”,在线下针对场景、载体、金融等方面开展中试服务。
线上搭平台聚资源、线下全链条全周期服务的模式,正推动各类中试研发平台与产业链深度融合。四川五八增材科技有限公司作为中国(绵阳)科技城中试服务公共平台的首批入驻企业,通过公共平台全周期服务已实现融资4000万元,将重点面向基于增材制造的创新产品设计、仿真、制造等产业方向发力。
“中试是科技成果从形成产品到产业化的关键时期,这一过程充满着不确定性,需要匹配海量的资源,提供针对性、精细化的服务。”该平台负责人曾信告诉记者,目前平台已集聚成渝绵地区60家机构,整合服务能力超1000项,累计开展中试服务340余次,有力支撑了科技成果转化。
如今,在绵阳不同领域的中试平台加速涌现,推动越来越多的科技成果从“实验场”迈向“应用场”。市科技局副局长张传斌表示,绵阳正着力培育高能级中试平台,充分发挥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等战略科技力量优势,推动在绵布局一批与本地产业深度融合的中试平台,积极探索“科学家+企业家+工程师”“实验室+中试基地+产业化”等新模式,打通从样品到产品再到商品的转化通道。
声明:绵阳市场信息网内容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