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就业形势严峻的背景下,农村劳动力如何实现高质量就业,成为市就业部门工作的重点。记者近日从市就业局获悉,我市通过实地调研、入户走访等,采取实名制管理等方式,为全市238.39万农村劳动力和151.59万已转移就业劳动力建立就业“档案”,有效掌握农村劳动力资源利用状况,了解农村劳动力的就业意愿,促使全市农村劳动力资源科学有效配置,进一步提高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质量。
一份就业“档案” 农村劳动力有了履历“名片”
“廖其荣,男,三台县观桥镇人,曾在江苏、广东等地打工,2008年回到观桥,在三台县前程职校参加培训,学习组装、分解原器件等。”这是三台县就业局收集整理的观桥镇村民廖其荣的基本情况。通过注册在就业部门实名制登记,廖其荣有了名副其实的从业履历“名片”。
这份履历名片,也助力廖其荣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工作。目前,他在金开立公司工作,月薪2000多元,公司为其购买社保。同廖其荣一样,截至目前,仅三台县就实名登记入库的农村劳动力有76.18万人。“实名制登记的内容,包括个人基本信息、教育培训及技能信息、就业信息、择业意愿及务工收入信息。”市就业局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根据相关规定,具有我市农村户籍、年龄在16-60周岁、有就业能力和就业愿望的农村劳动力可纳入实名制管理范围。
据介绍,个人基本信息包括姓名、性别、出生年月、身份证号码、户籍所在地、联系电话等;教育培训及技能信息包括文化程度、职业技能培训情况等;就业信息包括就业状态、就业时间、务工收入等;择业意愿信息包括择业地域意愿、择业行业或工种意愿、务工收入期望、回乡就业创业意愿等。
建立统一数据库 力促公共就业均等化
针对农村劳动力是就业创业的重要力量,我市于去年首次尝试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实名制管理,进一步统筹城乡就业,力促公共就业均等化。
据介绍,农村劳动力实名制是更为详实、具体的劳动力资源信息库,是通过全面调查登记和日常登记相结合的方法,对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就业行业、就业地域、求职意愿、就业经历、工资收入、保险缴费等信息进行全面统计,并实行计算机动态管理的数据化信息服务系统,建立统一、规范的农村劳动力资源数据库,为有效开发农村劳动力资源,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提供了有力的科学决策支持。
为了确保实名制入库有序展开,全市就业系统高度重视,通过发放宣传资料,召开会议,利用广播、电视、网络、标语、板报等多种形式,加强对农村劳动力实名制登记入库管理工作的宣传。全市累计印发各类宣传资料达70余万份(册),充分调动了农户主动参与的积极性。
市就业部门还积极开展业务培训,围绕农村劳动力实名制登记工作的重点内容、方式方法、具体措施等进行全面培训,提高工作人员业务素质和实际操作技能。此外,在通过信息系统对各县市区、涉农园区工作进度和质量进行监控的同时,市就业局还通过重点督查、电话抽查、询问及QQ群交流,及时掌握和了解各地工作动态及进展情况,有效推动全市农村劳动力实名登记入库管理工作的开展。
238万人实名入库 掌握劳务经济“晴雨表”
“实名登记入库,能够及时准确地反映全市农村劳动力资源结构,包括多少劳动力在家、多少人在外就业、分布在什么区域、集中在哪些行业等等。”市就业局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这也是全市劳务经济发展“晴雨表”与“助推器”。
为此,全市就业部门还坚持动态更新与适龄进入相结合,对农村劳动力登记入库的信息实行了动态管理,积极建立登记入库信息的动态管理长效机制;对转移就业人员的就业时间、就业去向等变动信息至少每半年更新一次,对适龄人员做到实时动态更新。坚持系统管理与台账管理相结合,积极完善市、县、乡、村“四纵”及就业服务管理机构、信息中心、软件开发维护商“三横”的就业信息网络支撑体系,严格业务经办标准和流程,严把数据审核关、录入关,提高数据质量和可利用性。
目前,全市238.39万农村劳动力和151.59万已转移就业劳动力已实名登记入库。该工作人员表示,从登记入库的情况看,我市外出务工的农村劳动力,行业分布排位前三的是建筑业、制造业和其他行业,分别有42.24万人、36.27万人、16.87万人;分布行业排位最后的是国际组织业,仅140人。外出务工收入5000元以上的有3.74万人,2000-5000元的有111.4万人,1000-2000元的有27.98万人。自主创业的农村劳动力,从事行业主要以批发零售、住宿餐饮、居民服务为主;月收入5000元以上的8321人,2000-5000元的3.33万人,1000-2000元的1.03万人。
市就业局工作人员表示,就业部门将有效运用入库数据,系统准确地掌握与合理配置全市农村劳动力资源,更加科学地统筹城乡就业,让就业政策惠及更多普通群众。“也希望还未登记的农村劳动力都主动登记入库,这将方便劳动者点对点找到合适的工作,也将方便企业直接找到合适的人才。”
(记者 廖姝 )
声明:绵阳市场信息网内容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