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房养老还需持续闯关
贾壮
近日,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将“以房养老”作为完善养老服务业投融资政策的一项举措。这一略显生疏的名词,迅速成为社会讨论热点。
实际上,“以房养老”是简单化的概括,其全称是“老年人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老人将房屋产权抵押给金融机构,定期获取养老金或接受老年公寓服务,最后房屋产权归金融机构。这一“逆按揭”式的养老保险方式,发源于美国上世纪80年代,是增加养老资金来源的金融创新产品。
传统文化中,养老被归入“孝”的范畴,有“郭巨埋子”、“王祥卧冰”两个孝德典范。前者因家贫,为养父母而欲坑杀儿子;后者因母病,为侍亲而卧冰捕鱼。虽然这种略显畸形的养老观已不合时宜,但从中仍可看出完善养老体系的两个核心问题:一是支付能力不足时如何保证养老;二是怎样提供更好的养老服务。解决不好支付只能是“橱窗外的乞丐”,提供不了服务则会是“沙漠中的富翁”,对于完善的养老体系来说,支付能力和服务能力缺一不可。
当前,我们无论是支付能力还是服务能力,都还在“骑牛追马”。虽已建立起基本体系,但各类养老保险的宽度和厚度仍需加强。比如,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空转问题仍没有解决,大量养老保险资金安卧银行账户、跑不赢通胀的步伐。而“就近养老需排队十多年”、“老人护工缺口超百万”等新闻,更折射出服务能力的不足。
从这个角度看,以房养老或可双赢。一方面,房子这一“沉睡的资本”被激活,是解决支付能力问题的一种手段。另一方面,市场化、社会化养老,资本尚在犹疑观望。毕竟,单凭多数老人的退休金,要在养老产业中赢利,还有风险。如果把“以房养老”作为补充养老金,做大养老产业无疑可能获得一个强劲的支点,而养老服务也会因之而有新发展。
不过,好的政策构想还需配以成熟的政策执行环境。此前,北京、上海曾有过以房养老的探索,但效果欠佳。瓶颈的确很多:代理机构信用体系不健全、经营管理能力也有限,公众不愿也不敢抵押房屋;房地产市场走向扑朔迷离,使这一政策缺少建立在“精算”上的基础,让双方心有惴惴。更重要的是,即使能够厘清养老支付的责任边界,在中国文化中,以“卖房典地”的方式来养老,也会遭遇伦理和心理的双重阻力。以房养老要达到预想的政策效果,这些都是要破除的障碍。
不管多难,养老问题都需要一个完美答案。中国60岁以上老人已有约1.94亿,2050年将突破3亿。这意味着4个人中几乎就有一位老人,养老压力可想而知。“以房养老”还是针对城镇老年人口所作的政策设计,而农村空巢老人、低收入老人等群体的养老安排,在以房养老之类的单点突破之外,更离不开系统工程建设,发挥协同效应。
“老者衣帛食肉”是孟子眼中“王”的标准,“老有所养”是共产党人的庄严承诺。我们已建起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保障网,未来,还需持续闯关,才能离“中国梦”近些、更近些。
养老改革话题娱乐化须警惕两种倾向
吴龙贵
延迟退休的话题正在全民热议之中。清华大学养老改革方案提出“延迟领取养老金”备受争议。对此,有记者问50岁退休65岁才领取养老金,中间15年怎么办?清华方案的主要起草者之一杨燕绥教授回答“男的去养老院做园丁义工,女的给老人洗衣服啊!”
继有专家提出“养老金替代率低源于工资增长太快”之后,“退休空档期做义工”的说法再次雷翻网友。值得关注的是,相对于延迟退休这一公共议题所承载的社会意义和制度价值,一些专家学者就养老改革提出的观点和说法,却越来越口水化、娱乐化和弱智化——可怕的是,这些人甚至有可能就是养老改革的制度设计者。
“退休空档期做义工”,某种意义上构成对制度常识和公众智商的双重羞辱。目前中国还没有建立起完善的养老体制,养老金对绝大多数普通劳动者而言就是退休后的唯一生活保障。倘若在长达15年的退休空档期内只做义工而没有收入,很多退休人员将面临生存困境。“义工”未尝不是值得推广的养老方式,但这只能是一种道德倡议和个人选择,而不能成为制度安排。
延迟退休貌似已箭在弦上,力主改革派摩拳擦掌、跃跃欲试,但延迟退休的改革方案真的设计成熟了吗?是否具备坚实的理论基础?改革的核心问题真的解决了吗?
改革当然会涉及利益的调整,但改革不是强者对弱者的任意摆布,因而必须首先要坚守公平与正义,其次是选择稳妥的方式进行,尽可能地减少改革阵痛,并符合绝大多数人的利益。
养老金存在缺口是很多国家都面临的问题。而随着我国平均寿命增长,民众享受养老金的年限越来越长。这样的现实背景下,将延迟退休作为替代政策未必不可以考虑。但一来延迟退休牵涉太多人的利益,二来这方面的改革在我国尚属首次,没有经验可以借鉴。因此,改革必须审慎为之,必须做通盘考虑和理性的探讨,而不能沦为意气之争,更不能对重大的公共决策作消遣化的表达。
“退休做义工”的背后,有两种倾向尤需警惕。其一,改革总是拿弱者开刀。很显然,存在退休15年过渡期的只有企业退休人员,而公务员、事业单位人员包括杨教授这样的精英群体并不需要担心这样的问题。而养老金空账很大程度就源于养老双轨制。何以不先解决公平再谈改革?其二,改革的主题先行。改革应当先论证再确定方向和路径,这样的改革才具有科学合理性。而目前的养老金体制改革是先定方向和路径再论证,似乎只有“延迟退休”这一条路可走。这样的改革难免缺乏耐心,甚至有可能走错路。
“暂停房贷”蔓延传递什么信号?
余丰慧
报载,近段时间,不少地方陆续传出银行暂停房贷的消息。截至目前,全国已经有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合肥等城市相继出现暂停房贷的情况,并有向二三线城市蔓延的趋势。一二线城市房地产如火如荼、房价居高不下之际,多年被称为优质资产的按揭贷款业务,商业银行为何退却了?其个中原因究竟何在?
首先是内部资金问题。银行“流动性紧缺”尚未根本消除,使得没有足够信贷资金支持房贷业务。当前银行最大的问题是,吸储能力受到明显削弱。今年6月20日的罕见银行“流动性紧缺”就是这种状况的预演和警示。
住房贷款特别是首套房优惠利率不赚钱甚至赔本现象日趋严重,是另一个重要原因。过去银行依据基准利率吸收存款能力强,低成本资金来源多,实行首套房贷款利率优惠还能勉强微利。而现在依照基准利率吸收低成本储蓄存款能力下降,主要依靠发售理财产品筹集资金,而其资金来源成本远远高于储蓄存款。在这种情况下,让其发放首套房贷款利率优惠到基准利率的0.7倍,银行就赔大了;甚至二套房贷业务也不赚钱。
最后一个原因是,一些银行出于房贷金融风险越来越大的考虑。目前,虽然一线城市房价还在上涨,但是,有价无市现象已经隐约呈现。畸高的房价已经把大多数购买力挤出了市场,大多数工薪阶层已经很难承受如此高房价,住房市场的购买者已经在锐减。根据IMF测算,我国人均收入尚不及发达国家平均水平的十分之一,但一线城市的房价已经超过了纽约和伦敦。房价与居民收入比严重不匹配,必定滋生高负债购房现象,必定出现金融泡沫风险。道理很简单,高房价与居民收入严重脱节,使得几乎所有中产以下收入者都需要高负债购房,而一旦遭遇经济不景气,收入下降甚至失业失去经济来源,必将使得还贷本息资金断裂,金融风险随之出现。同时,房地产调控正在酝酿治本之策,比如:房产税推出渐行渐近等。精明的银行家们就是看到风险而收紧各类房贷的。
莫让道德被“逼停”
李浩燃
刚过去的这个周末,王菲与李亚鹏离婚的消息,牢牢占据娱乐板块头条,让不少媒体、网站祭出“抢独家”招数。据报道,王菲从首都机场回家途中,所乘车辆两度被逼停,一家网站获得了“王菲在车内流泪”的“独家新闻”照片。这种看似“敬业”实则丢分的报道方式,引来公众对新闻报道底线的反思。
作为公众人物,王李婚变足以吸引眼球。从明星的特殊身份出发,其成名与传媒密不可分。正因此,公众人物的隐私范围要小于普通人,向媒体让渡部分隐私权也是通例。
但是,明星也是公民,其最基本的隐私权同样受到法律保护。采取强制方式拍摄新闻图片,显然逾越了采访权的合理边界,不仅有违职业道德,也在事实上给他人造成了伤害。更何况,在“围追堵截”者中,有的还不具备采访权。而截停行为,本身也有触犯“危险驾驶”的嫌疑。
雨夜王菲车辆被逼停的一幕,令人联想起享有“英格兰玫瑰”之誉的英国前王妃戴安娜。戴妃之死至今众说纷纭,但巴黎街头躲避多名摄影记者高速追踪,无疑是酿成车祸惨剧的重要原因。16年过去,如何平衡名人隐私权与公众知情权、怎样划定新闻采访报道边界,依然值得全社会充分讨论。
娱乐新闻也是新闻,正常的采访报道中,既需保障记者和媒体的采访权利,也不能因沾上“娱乐”二字就额外放宽尺度。“逼停”事件发生翌日,成功抢到独家的某媒体发布微博,为“截停并过度拍摄”及审稿不严致歉。知错就改的态度值得肯定。这也再次警示人们,抢抓新闻不能跨越法律边界,报道内容须谨守道德底线,否则只会是“你仰望到太高,贬低的只有自己”。
媒体的形象,写照着一个社会的形象。如果因为冰冷的商业利益而丢弃应有的人文关怀,甚至不惜触碰法律,难言坚守,更遑论责任。犹记得当年王菲生子被娱记们围观时,有“资深狗仔”宣布出于人道考虑不拍摄照片,这种放弃赢得了各方支持。公众的旨趣固然能影响新闻选择,但选择就是立场,关注也是态度,作为社会舆论的引导者、时代风尚的倡导者,如何报道、底线在哪里、价值取向是什么,需要更高的眼界、更宽的视野、更自觉的责任感。正如新闻人所言,不要因为走得太远,忘记了为什么出发。(四川经济日报)
声明:绵阳市场信息网内容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