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减速,新增外汇占款骤降,银行间资金面极度抽紧。市场企盼,央行能够及时微调货币政策,补充水位,应对跨境资本的流出。今年初以来,受美联储可能提前终止购债的预期影响,美国国债收益率趋势性抬升,引发国际资金回流。美国及新兴经济体的经济景气相位差,正在深刻改写全球的货币环境。
这样的背景下,中国央行的货币政策面临着两难。一方面,上半年流动性投放过量,资金多在经济体内空转,不利于经济结构调整,反而让诸多既有的问题不断积累。影子银行、地方债以及围绕房地产市场的种种博弈,在社会融资规模持续宽松的状态下,很难进行有效治理;另一方面,受工业产能过剩影响,宽松的流动性并没有支撑起中国的经济增长,GDP、工业生产及进出口贸易增速普遍下滑,一时间,有关中国经济失速的疑云再起。
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复杂,中国央行放也不是,收也不行,什么都不做则可能引发市场混乱。5月下旬以来,市场流动性趋紧,中国央行却并没有如预期般,在公开市场操作中予以补水。这种反常的按兵不动,被各方解读为具有相当的政策含义。6月17日,央行发布公告称,将于隔日进行地量央票发行。在市场资金面仍然偏紧时,这种操作无疑确认了央行对货币政策进行的微调。结合近段时间的举措看,央行并不乐见流动性太过宽松,即使面临跨境资本流出,以及中国经济减速的压力,依然加强对流动性的管控。
央行操作所体现出来的政策信号十分明显,表明中国决策层对待经济放缓的容忍度大幅提升。今年以来的一系列信号显示,新一届政府不会因为经济放缓,就轻易进行政策刺激。近月来,中央决策层数度表态,中国一季度GDP增长7.7%,超过了今年7.5%的目标,处于合理运行的区间。而根据去年“十八大”制定的,到2020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翻番的目标,这一阈值还可以进一步下调至7%。
对于中国央行而言,货币政策需要与经济增长政策相配合。在中国政府决意放任经济减速,让市场自发调节时,央行的任务也就变得清晰明了。经济增长的重要性相对削弱,经济转型与结构调整被提到首位,央行需要做的,更多是引导社会资金投向经济转型所侧重的领域,同时理顺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加强金融资源对实体经济的扶持力度。这些任务,需要更加精细化的操作,而非简单的政策放松,就可以达到目的。
决策层的近一番表态很说明问题。6月初,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河北主持召开环渤海省份经济工作座谈会时指出,要通过激活货币信贷存量支持实体经济发展,要进一步研究采取既利当前又利长远、既稳增长又调结构的举措,把有效需求挖掘出来。
着力提高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而在近日举行的2013年城商行年会上,银监会主席尚福林也称,要注意防范不符合实体经济真实需求的“金融创新”,防止资金自我循环以及监管套利行为,确保信贷资金流入实体经济。
上述表态,与央行近月来所释放出来的政策信号,保持高度一致,均指向中国政府有意打出一套组合拳,借由财政、货币与经济增长政策,推动经济的转型。这种转型,首先体现在政府职能的转变,减少有形之手对微观经济运行的干预;其次是加强治理金融风险,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第三,也是当务之急的,加快淘汰落后产能,盘活微观经济,去杠杆,为企业减负。把握住这样的总体基调,也就不难对未来中国政府,以及央行的政策取向,有所预期。
近段时间的多个信号显示,中国央行已经确定对货币政策微调,但并非市场所预期的大幅放松,而是在数量上加强对流动性的管控。央行目前的动作,与决策层放任经济减速、加快经济转型的逻辑保持一致。如果经济进一步减速不发生,央行可能维持目前的政策基调。(中国经济信息网)
声明:绵阳市场信息网内容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