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货币政策正处在一个微妙的阶段。6月13日,央行未进行任何公开市场操作,既没有发行央票、开展正回购,也没有进行逆回购操作。目前国内经济复苏乏力、制造业低迷、热钱撤离迹象明显、降息呼声渐起的局面,不由得让人揣测货币政策下一步的走向以及货币政策工具的选择。
目前货币条件趋紧。央行最新公布的5月份M2同比增速15.8%,新增贷款6674亿元,明显低于市场预期。社会融资总量和非贷款融资显著减少,银行间利率大幅上升,银行间流动性趋于紧张,资金价格振荡上行。市场分析人士认为,这与外汇占款放缓、财政存款增长、央行货币政策微调、银行应对国家外汇局新政补充外汇头寸、商业银行增缴准备金和临近季末考核等多重因素有关。
受国内CPI走低以及美国或将退出量化宽松传闻的影响,市场关于降息的呼声不绝于耳。市场分析人士对此表示,结合近期物价和经济活动数据,国内总需求疲弱进一步显现,货币政策放松的压力加大。央行降低基准利率的概率有所增加,但受房地产市场的掣肘,年内降息可能性不大。而更为可能的货币政策放松方式,是结合利率市场化改革,取消贷款利率的浮动下限。同时,针对近期飙升的银行间市场短期利率,预计央行将加大公开市场操作力度,增加流动性供给,降低银行间市场利率。如果资金流出显著增加,带来结构性的流动性紧张和国内风险偏好下降,央行很可能动用逆回购或SLO工具平抑流动性波动。总之,受制于实体经济疲弱而房地产市场热的结构矛盾,货币政策如何演变取决于未来几个月的经济走势,但放松的压力在增加。
但是,货币总量“大水漫灌”式的刺激政策毕竟很难解决结构失衡问题。一方面,年中通胀风险未释放,导致货币政策松不得,另一方面,制造业长期低迷,内生增长动力不足,以及跨境资金流入推升汇率,导致货币政策紧不得。
正如来自中信建投的分析人士表示,如果货币政策从紧,那么在一个经济仍然偏弱、整体流动性收缩的情形下,社会整体的资金成本无疑会迅速提高;如果货币政策放松,私人部门和制造业的资金需求可能仍无法有效满足,融资成本依然很高甚至更高。
上述分析人士进一步表示,目前降息无助于减缓热钱流入,甚至有可能助长通胀和房地产价格上涨预期,从而进一步恶化内部流动性配置,带动外部资金进入推波助澜。
决策层的最新表态指明了今后货币信贷的管理重点将主要是盘活存量。因而长期来看,货币政策仍将保持中性,将货币供应量控制在合理范围。
那么,在全球流动性放松的背景下,我国该如何趋利避害?如何利用信贷存量支持实体经济?降低我国实体经济的资金成本和可获得性?这需要把结构调整放在更重要位置,同时推进利率和汇率的市场化改革,逐步推进资本项目的放开和资本市场的开放。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综合研究室主任陈道富认为,央行在政策的运用和把控方面,将在“稳健”的基调下,继续提高调控的前瞻性、针对性和灵活性,但与去年相较,2013年货币政策环境已经产生新的变化,货币政策需要尽快培育适应新的货币投放机制的货币调控工具。为此,2013年需要准确定位货币政策能够和应该发挥的作用,并需要借助利率市场化改革,进一步理顺利率传导机制,提高价格型调控工具的有效性。与此同时,今年的货币政策更应该在中性的基础上强调前瞻性和灵活性。在风险释放加剧的环境下,货币政策需要保持足够的宽松,以减轻调整可能带来的过大震荡。但如果经济复苏带动通胀快速反弹,又需要货币政策保持足够的紧缩力度,及时收回市场上的过剩流动性。(中国经济信息网)
声明:绵阳市场信息网内容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