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总体来看,今年一季度宏观经济运行平稳,总体良好,经济转型和产业结构调整正在全面、逐步展开,经济发展依然面临重要战略机遇期,蕴含着巨大的潜力和空间。但当前面临的国内外环境十分复杂,平稳运行与隐忧风险并存,制约发展的矛盾不断显现。国务院要求进一步加强分析研判,把握规律性,增强预见性,牢牢掌握经济工作的主动权。为此,本报记者围绕央行刚刚公布的一季度货币政策报告采访了业内专家学者,本报今天起推出“一季度货币政策报告解读”系列报道,和读者一起对当前经济形势和下一步金融宏观调控重点进行分析展望,敬请关注。
记者牛娟娟央行在日前发布的《2013年第一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透露出对当前经济运行不确定性风险和挑战的担忧。“从近期公布的经济数据和各方反映的一些矛盾看,当前经济运行中的一些新老问题仍很突出,经济形势依然复杂,甚至可以用‘更加复杂’来概括。”采访中,一位来自商业银行的分析人士表示。
经济形势“更加复杂”
上述分析人士认为,从国内看,经济形势的复杂性首先表现为实体经济总需求不足的态势没能从根本上改变。
在近日国家统计局公布的4月份经济数据中,“PPI同比下降2.6%”尤其引人关注,这一跌幅超过此前市场预期,并创半年来最大跌幅。同时,4月份PPI环比由正转负,环比下降0.6%,为去年7月份以来最大降幅。市场普遍将PPI同比持续负增长且4月份跌幅进一步扩大的现象解释为“当前实体经济总需求不足,经济增长仍显乏力”。
其次,经济形势的复杂性还表现在近期海关总署公布的4月份外贸数据,数据显示,4月份进出口同比增长15.7%,其中出口增长14.7%,进口增长16.8%。然而,尽管进口与出口增速在正常范围内,但市场上仍有不少分析认为,4月份出口数据不排除有“虚高”成分,“从种种数据分析,出口速度的增长跟其他方面增长并不匹配,可能存在出口数据虚高,而数据虚高与高资本流入有关。”
再次,尽管4月份数据显示近期通胀压力并不大,但受禽流感影响,未来禽类肉类价格可能会出现报复性上涨,且今年极端天气频发,下半年粮食蔬菜价格不稳定,未来通胀压力不容轻视。
从国际上看,当前全球主要发达经济体超宽松货币政策仍在加码,部分央行继续降息,全球资本流动仍呈现规模大、方向多变的特征,溢出效应增大,外部资金流入增多加大了资本流入的压力,也增加了我国金融宏观调控的难度。
保持政策连续性由复杂环境所决定总而言之,我国目前经济运行发展面临着极其复杂的内外形势,维持稳健货币政策基调,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既是继续维持经济稳健运行的需要,也是应对各种新挑战、新情况的切实之举。
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副院长赵锡军表示:“当前,政策保持连续性和稳定性,保持货币政策主基调不变,这是国内外复杂环境所决定的。以今年形势看,我国面对的外部金融环境很复杂,汇率波动、全球资本流动、量化宽松政策的溢出效应对我国货币政策的影响加剧,加之国内经济结构转型、稳增长和控通胀任务叠加,忽略任何一方面,都会引发全局性经济问题。在这种情况下,货币政策应继续坚持多目标制,稳健货币政策将在多目标之间均衡、权衡,并灵活应对。”
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首先是“稳增长”的需要。“保持经济平稳发展,需要一定的资金保障和流动性支持,稳健货币政策将有效引导货币信贷及社会融资规模平稳适度增长。继续根据国际收支和流动性供需形势,合理运用货币政策工具组合,保持银行体系流动性合理适度,引导市场利率平稳运行,引导金融机构更有针对性地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来自华安证券的一位宏观分析人士称。
其次,继续坚持稳健货币政策是应对通胀压力的必然选择。专家表示,今年上半年CPI将保持平稳,不过,下半年CPI可能会进一步上升,这是因为资源价格改革在进一步推进,同时禽流感疫情过后,对猪肉、鸡肉、蛋类的需求会得到释放,相关产品价格将明显反弹,到时CPI可能会出现明显的跳升。因此,营造和保持合理的流动性和货币环境,是落实好控通胀任务的重要措施。
再次,近期主要发达国家仍在不断加大宽松货币政策力度,全球潜在通货膨胀和资产泡沫的压力加大,我国面临较大的国际资本流动冲击和输入型通胀压力,我国的货币政策不得不高度警惕其他国家量化宽松政策的负面溢出效应。保持合理适度的货币环境,坚持稳健货币政策基调是积极应对国际经济形势变化的需要。
货币政策如何继续“稳健”
我们注意到,一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在对下一阶段主要货币政策思路进行表述时,发生了一些微调:与去年四季度报告相比,央行一季度货币政策报告中,去掉“ 调结构”,保留“稳增长、控通胀、防风险”;同时,表述工作总基调时,央行也将 “贯彻稳中求进的要求”,置于“坚持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的前面。可见,货币政策要面对的,首先就是如何助力“稳增长”,这也为稳健货币政策未来如何继续坚持“稳健”,提供了政策思路。
采访中,专家表示,央行将主要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和信贷指导的微调来维持较宽松的流动性,以支持实体经济。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微博)认为,未来货币政策仍将保持流动性的相对宽松,但考虑到房地产调控等因素,货币政策进一步放松的空间不大。
同时,“稳健”也意味着汇率、利率等价格型工具的空间将不断加大。专家表示,未来将继续推进利率市场化和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提高金融体系配置效率,完善金融调控机制。
在完善人民币汇率机制方面,一方面有望继续增大人民币汇率弹性,使汇率更加灵活的反映外汇市场供求关系变化;另一方面,参考一篮子货币,提升欧元、日元等权重,最终减少我国经济政策所受到的外部制约,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外部冲击产生的负面影响。在推进利率改革方面,利率市场化的推进,其直接成果可能是继续缩小息差,此举将转让利润给企业和市场,从而利好实体经济的发展。
此外,稳健货币政策还将为“控通胀”发挥积极作用。近期以来,针对资本流入压力增大态势,央行为维持货币环境稳定,保持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一直运用公开市场操作和其他创新流动性管理工具组合。数据显示,第一季度央行根据春节等季节性特点累计开展短期逆回购操作约1.34万亿元,开展正回购操作2530亿元。日前,还重启了91天央票询量,为2012年以来首次。央行在时隔17个月后重启央票,旨在回收市场流动性,调节市场资金,促进银行体系流动性供求的适度均衡。
“未来,预计央行会继续根据国际收支和流动性供需形势,合理运用公开市场操作、存款准备金率、再贷款、再贴现及其他创新流动性管理工具组合,保持银行体系流动性合理适度,这有助于为抑制通胀创造良好货币环境。”工行分析人士表示。(中国经济信息网)
声明:绵阳市场信息网内容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