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水利学会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积极践行科学发展的理念,以民为本、与时俱进,围绕构建生态水文明,“再造两个都江堰灌区”和农耕区“全域灌溉”等宏伟目标,充分发挥全省水利人才荟萃的优势,切实履行行业技术研讨以及科技咨询服务职能,主动为水利改革发展相关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取得了新的业绩。
2012年以来,四川水利学会在中国水利学会、四川省水利厅、省民政厅、省科协的领导及指导下,坚持以学术建设为基础,以提高服务功能为重点,以搭建平台为途径,以创新型发展为动力,自身能力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一是强化业务技术交流,先后组织交流重要学术论文47篇,评选优秀论文10篇。其中:省农水局李周顺的论文《从四川省水库“清水工程”的实践探讨水库水质管理与保护的对策》成为中国水利学会年会的演讲专题。同时,四川防洪、农水等分会、专委会也切实进行学术活动。先后交流论文76篇,产生优秀论文33篇。另外,在缅怀李冰学术交流会上,收到论文87篇,出版专辑2册。宜宾水利学会先后在国家、省市报刊杂志发表论文15篇,获奖作品1篇。二是在推进四川省农耕区“全域灌溉”的行动中,组织国内30余名专家学者就其科学定义、内涵外延进行重点研讨,先后参与出台了政府性的《实施意见和技术管理导则》,对全省水利事业的科学发展具有重大指导意义。三是所参与的省际学术交流呈现出了高水平、高层次、大范围的特点。先后参与了第二届全国灌区量水及防渗抗冻胀技术(成都)交流会,全国饮用水安全保障与城市供水新技术新设备(青岛)交流会,全国城镇供水水质保障技术与推进国际(嘉兴)研讨会等6项重要学术活动。四是深化科技合作,提高制度化水平,共建科研试验基地,强化行业内外万人技术培训,深化技术咨询、评估论证,跟进“世界水日”“中国水周”等重要节点科普宣传,为实现水利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打造生态文明发挥出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面向未来,四川水利学会将认真规划水利布局,编制实施《成都经济区水资源配置规划》,落实“西水东调,北水南补”,从根本上满足成都经济区及天府新区长远发展的水资源需求。同时分类兼顾丘陵地区、民族地区、革命老区、边远地区、水库淹没区等特殊区域,强化藏区水利、彝家新寨、富民安康、连片扶贫等一系列涉水建设,改善人民生产生活条件,优化区域发展布局。培育好中青年水利人才,发挥好技术支撑、业务监督、决策支撑等作用,在近期力争参与完成规模投资1300亿元,新增恢复蓄引提水能力60亿方,并建成亭子口、毗河供水一期、武引灌区二期、北川开茂水库等60处大中型骨干项目,并且参与新开工红鱼洞水库、向家坝灌区一期、长宁东山水库等60处重点工程,通过大力发展现代水利、资源水利、平安水利、民生水利、生态水利,推进生态节水防污建设,实现“美丽天府、锦秀巴蜀”全面小康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声明:绵阳市场信息网内容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