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  返回首页  加入收藏关于我们

党员引领致富路 科技给力增收经


绵阳兴龙村农民搭上科技网络快车

稿件来源:绵阳市场信息网  发布时间:2012-11-13  发稿编辑:景秀丽

 

四川经济日报讯     “今年我家的银杏树苗又卖了一个好价钱,要不是村里的党员用科技帮扶与网络培训,肯定没有这么好的收成……”昨日,涪城区青义镇兴龙村七社村民李晓华在谈起该村党支部用科技给他们带来的财富时格外的高兴。就这样,兴龙村党支部通过党员引领帮扶和课堂培训、网络远程教学,使该村村民家家掌握1-2门实用技术,加快了该村实现小康生活的步伐。

“给钱给粮给衣服、不如送其一项好技术”,这是绵阳市涪城区青义镇兴龙村党支部、村委会带领村民发家致富的良方。该村尽管地处绵阳近郊,但这里的群众过去来一直采用“靠天吃饭”这一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是经济发展受到制约。近两年来,兴龙村党支部通过党员引领,利用课堂与网络,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引导力强、易学实用的技术和信息网络培训,推广每项新技术信息,都要由支部委员或党员中率先尝试,有了经济效益后,再向村民推广,风险由党员干部承担,把甜头留给村民,成为引领群众致富的“开路先锋”。

讲方法,学以致用,从“满堂灌”到“分类学”。自去年以来,该村党支部开展强化科技推广,实行党组织+“远教”+专家+党员+农户等模式着力提高农民在二三产业、农业生产中应用新知识、新技术的能力。村党支部将全村懂技术、善管理的党员组织起来,分别成立了致富创业、种养殖业、夕阳红、青年志愿4个科技攻关党小组:致富创业党小组负责三产服务行业的经营管理知识传授,夕阳红党小组负责党的方针、政策传递学习,种养殖业党小组负责农业实用技术培训,青年志愿党小组负责帮扶相关的技巧和知识。这四个小组针对全村不同的群众和不同的需求,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分类传授,改变了“满堂灌”的被动培训。同时,通过发放学习调查问卷、分类统计后,村支部合理安排学习内容,坚持“缺什么、补什么,用什么、学什么”的原则,开展二三产业、农业技术等“菜单式”学习培训,仅今年以来,该村就播放电教片50余场次(部),受益群众达3030人次。

定目标,实惠百姓,从“销路难”到“畅销路”。“以前我家按传统的模式养猪,一头猪至少要花八九个月养,虽猪肉很肥,但是不值钱,现在养瘦肉型猪,不仅时间短了,而且价钱高。”兴龙村6社的叶安金村民不堪回首地给记者回顾起往事。去年,兴龙村以党小组为主体,逐步建立生产、销售、技术支持三个重要管理服务平台,同时,运用现代信息手段建立信息发布网站,构建起信息网络高速通道。此前,是村民自己生产自己找销路,现在村里开设了网络,村里的年轻人利用网络将自家的产品放在网络上,通过网络来找销售门路,轻轻点一点鼠标,自己的产品就能卖出去了。

如今,在兴龙村,党组织就是一面科技致富旗帜,一名党员就是一名科技先锋,一个党小组就是一个科技致富的战斗堡垒。通过党员手把手、一对一的传授与课堂、网络远程教学的培训,使该村村民基本掌握1-2门二三产业或种养实用技术,涌现出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他们足不出户,坐在电脑旁边,轻轻一点鼠标,就能掌握科技信息与找到市场。该村一社农民吴益清掌握了汽车维修技术,开起了维修厂,年收入十多万元。该村农民有技术和市场,加快了小康生活的步伐,截至9月底,该村人均收入7000多元。

“建设新农村,培养新农民”。在采访中,兴龙村村支书林兴元、村主任蒋春梅告诉记者,兴龙村通过党员手把手、一对一的传授与课堂、网络远程教学的培训,既促进了当地群众的增收致富,又促进了社会的和谐发展。(魏坤培 刘娅 谢桂平)

声明:绵阳市场信息网内容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