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  返回首页  加入收藏关于我们


十年张弛有度 货币政策调控日臻成熟

稿件来源:绵阳市场信息网  发布时间:2012-11-07  发稿编辑:景秀丽

 

未来货币政策预调微调将更加注重从实体经济需求出发

从十六大以来的10年间,中国经济曾出现过热苗头,也曾面对突发的国际金融危机冲击,货币政策既要“抗通胀”,也要适时适度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

10年间,货币政策主动实施逆周期调节,宏观调控拿捏有度,科学灵活。在今年中央决策层提出“把稳增长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之后,央行于上半年两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并于6月和7月接连两次降息,为“稳增长”创造了适宜的货币条件。尤其是今年下半年以来,央行在公开市场仅用逆回购就将市场流动性调控得松紧适度,货币政策调控日臻成熟。

主动调整 熨平经济周期

10年间,货币政策从“稳健”到“适度从紧”再到“适度宽松”及至又回到“ 稳健”,根据实体经济形势的变化,在这“四档”之间灵活切换,频繁使用存款准备金率、利率和公开市场操作来调节市场流动性,平抑资金价格,抑制通胀,熨平经济周期。

2003年到2012年的10年间,我国经济发展可分为四个阶段,在这四个阶段中,货币政策均做出了相应调整。

第一个阶段,2002年以后,我国经济在摆脱亚洲金融危机影响后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并逐步显现出过热苗头。在这种情况下,央行从2003年4月创造性地启动央行票据收回流动性。SARS疫情结束后,央行开始使用存款准备金率和公开市场操作以及利率政策工具组合抑制货币信贷过快增长。

2003年9月21日到2008年6月7日为止,央行共20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达到17.5%。

2004年10月29日开始到2007年12月21日,央行共9次上调存贷款利率(其中包括三次非对称加息)。

2005年3月17日,央行提高了住房贷款利率以抑制房地产泡沫。

第二个阶段,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之后,中国经济出现了增速急剧下行、企业经营困难等问题,央行积极落实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及时释放确保经济增长和稳定市场信心的信号,为提振信心、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回升发挥了重要作用。

据统计,央行从2008年9月25日开始至12月25日共4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其中中小金融机构从17.5调至13.5%,大型金融机构从17.5%调至15.5%。从2008年9月25日开始,大型金融机构和中小金融机构执行不同标准的存款准备金率。

从2008年的9月16日开始到12月23日,央行共进行了5次降息。

第三阶段,2010年,随着我国经济企稳回升及世界经济逐步复苏,货币政策从适度宽松转向稳健。从2010年1月18日到2011年6月20日,大型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升至21.5%,中小金融机构达到18%。在央行多种货币政策工具的综合运用下,流动性管理和宏观审慎管理得到了加强,有效控制了一度出现的物价过快上涨势头,保证了货币条件向常态回归。

从2010年10月19日开始到2011年7月6日,央行先后5次加息。(中国经济信息网)

声明:绵阳市场信息网内容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