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四川省人民政府印发《四川省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实施办法》的通知,四川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出台 《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正式拉开我省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全覆盖的大幕。
3年间,新农保在巴蜀大地上开花结果,试点县由最初的21个增至127个,参保人数141.78万人到现在的1439.3万人,缴费档次、缴费人数等各项数据不断刷新历史新高。
统归统管
让群众享受真实惠
2009年,四川以提高农村居民老年基本生活水平为目的,以规范管理和优化服务为基本要求,以基本覆盖农村适龄人口为目标,按照“保基本、广覆盖、有弹性、可持续”的基本原则,将年满16周岁(不含在校学生)、未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农村居民,全面纳入参保范围内。
2009年11月,遂宁市安居区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首批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区(县),安居区在全省首创“参保不出村,缴费不出镇,钱在银行流,业务网上走”的高效便捷经办模式,将新农保地方配套资金纳入财政预算,年初预拨,年终结算。同时,投资约40万元建立了规范化、标准化的档案室,做到了纸质档案和电子档案同步记录。
2010年,省上又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坚持在 “保发放、促规范、快推进”上狠下功夫。截至2011年底,全省涌现出遂宁市安居区、攀枝花市盐边县、广安市广安区等一大批优秀新农保试点县,最高缴费档次达到了3000元,成都市所属4个试点县还在落实升级缴费补贴标准的基础上,再给予缴费人员每人每年57元至285元的政府补贴,进一步增强了新农保制度的吸引力,让群众享受到了真实惠。
遂宁市安居区玉丰镇陈坝村4组村民朱小玲告诉记者,“我2009年就开始参保,缴的800元/年。虽然还没到养老的年龄,但国家政策好,现在参保,老了好享福哦!”
跨越发展
基层平台建设上新台阶
2010年起,我省先后出台《四川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实施办法》,以及《关于加强基层就业和社会保障公共服务机构建设有关问题的通知》等政策,细化新农保政策的“落地”。坚持把建立健全基层经办服务基础平台作为试点工作的关键环节来抓,自觉加大经费投入,配备完善软硬件设施,大力推进信息网络建设,实现了全省城乡社会保险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跨越式发展。
在全省127个新农保试点县中,已有65个县单独设立了农保局(中心),约占51.2%;在已经实施新农保和场镇居民养老保险试点的3429个乡镇(街道办)中,有3176个设立了乡镇(接到)就业和社会保障中心,约占92.4%。截至到2011年12月底,全省已有72个试点县实现了县乡联网操作。同时,为确保经办落实到位,我省还不定期选派人员参加各种全国性业务培训,总培训人数达到600多人。并按照《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财务管理暂行办法》等制度,大力推行业务经办标准化规范化,积极堵塞各种漏洞。
在遂宁市安居区,当地现已完善了区、乡、村三级服务平台,设立21个乡镇新农保服务窗口,还在全区497个行政村和27个社区设立了劳动保障协调站,聘请劳动保障协理员524名,为参保群众提供高效、便捷的委托代办服务;在攀枝花市,其所属5个试点县已实现了参保缴费和待遇领取 “一卡通”;在德阳市旌阳区,当地人社部门与公安、民政、计生部门建立信息共享平台,对参保人信息档案实施动态管理,始终保持了人、帐、册同步;在绵阳市江油市,当地更是在各个乡镇安装了新农保网络专线(VNP)和自主研制的新农保查询系统,使参保农民身份核查、信息路和缴费查询不如快速准确的便捷通道……
2011年,全省藏区和彝区实现了新农保全覆盖;36个国家和省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已有32个纳入试点县,占88.9%,老少边穷地区总体达到85%以上。全省新增新农保试点县60个,新农保试点县总数达到127个,约占全省181个县(市、区)总数的70%。(四川农网)
声明:绵阳市场信息网内容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