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节之际,全国老龄委办公室日前发布消息称,2013年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将突破2亿,未来20年我国老年人口将进入快速增长期。“最美不过夕阳红”,然而许多老年人却面临“晚年何处安放”的困惑。“银发浪潮”来袭,养老“大堤”能否抵挡?
养老机构“一床难求”
家住北京朝阳区的赵女士已过古稀之年,几年前唯一的女儿去世。老两口想找一家养老院养老。可一打听,入住区里的公办养老机构少则等两三年,多则要七八年。
养老机构“一床难求”,民政部的数据显示,截至目前,我国城乡养老机构发展到4.18万个,养老床位365万张。但平均下来,每50个老人拥有不到一张床。
养老护理员更是短缺,且专业化程度低。我国缺乏自理能力的老人约有3300万,如果按照3:1的比例配备养老护理员,需要1000多万名,而目前从业人员不足百万,其中一半左右是文盲。
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主任张恺悌说,养老服务机构和护理人员缺乏,暴露了目前我国养老服务总量不足和结构不合理的矛盾。
“养老是一门科学,不能粗放管理。”曾任职全国社会福利服务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的傅旻认为,一方面公办养老机构“供不应求”,另一方面民办养老事业发展缓慢,服务方式单一,缺乏特色,难以满足老人的多元需求。
城乡空巢家庭过半
“养儿防老”过时了。家住北京亚运村的80岁的黄林华奶奶说:“儿女们都在国外,家里总是冷冷清清,打来越洋电话问候的温暖也太短暂了。”
民政部的数据表明,目前我国城乡空巢家庭超过50%,部分大中城市达到70%,其中近一成的老人单身。预计到“十二五”期末,65岁以上的空巢老人将超过5100万。这些空巢老人得不到应有的生活照料,生病也无人照顾,情感慰藉更是无从谈起。
北京市密云县法院法官王雪说:“近年来,包含精神赡养诉求的案件明显上升,约2/3的老人反映子女忽视了他们的精神需求。”
“精神赡养问题成了老龄化问题的新挑战。”北京大学人口研究所教授穆光宗表示,随着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经济上具备自我养老能力的老年人在逐步增多。如何给予老年人更多精神关怀,已经成为一个紧迫的社会问题。
50%老人慢病缠身
今年90岁的蔡奶奶因身体不适到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就诊。医生开出的四个检查,分布在医院两栋楼的不同楼层。蔡奶奶颤巍巍地走在穿梭的就诊人群中,没一会,就累得瘫坐在椅子上。
据卫生部统计,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近半数患有高血压等慢性病。老年人是一个多发病的群体。然而,我国老年医疗服务的制度、理念、体系均明显滞后。
“大多数老年人患有多种疾病,但现在医院分科细,流程繁杂,缺乏针对老年人的特色医疗服务。”中国老年学学会老年医学委员会副秘书长张进平指出。
如何安宁地走完人生最后一程,也是众多老人的忧心事。在国外有相当规模的临终关怀事业,在我国的发展并不尽如人意。30年了,全国仍然仅有100多家相应机构。
北京松堂关怀医院,是我国第一家临终关怀医院,曾被周围居民认为“晦气”等原因被迫搬家7次。“传统观念的影响、可用资金的限制,乃至政策方面的缺失,都制约着中国临终关怀产业的发展。”医院副院长朱林坦言。
25年来,这家医院一直“坚守”着一个不成文的规矩:当老人离开身边没有亲友时,工作人员一定要紧紧地握着老人的手。(据新华社北京10月22日电)
声明:绵阳市场信息网内容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