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大幅减速到底是内部原因,还是外部冲击?这是认识当前中国经济形势的关键因素。我们认为,中国经济当前处于周期回落和结构调整的压力集聚期,这同时体现在经济总量增长放慢和经济结构出现调整两个方面。
在认识经济减速的性质之前,我们必须认真思考和回答以下问题:一是世界经济危机的爆发以及中国宏观经济的下滑,是中国传统高速经济增长模式结束的标志,还是中国传统高速经济增长进程中的小插曲?二是中国高速经济增长的传统基础是什么,这些基础是否已经达到极致而进入衰减期?三是传统经济增长源泉的耗竭是否意味着新的增长源应当在传统源泉的对立面之中寻找,未来可行的经济增长源泉应当是什么?
一直以来,我们都习惯地判断,中国经济增长的基本面没有变化,但今天看来,我们对这个判断可能要做出修正。与金融危机时的经济减速比起来,本轮经济减速最大的不同是中国持续高增长的条件、中长期结构性因素,特别是全球化基本面、要素基本面等正在发生趋势性变化。
改革开放外向型发展战略的提出使我国的外源性增长效率得到提高。与此同时,对外依存度大幅提高和对国际市场的依赖程度,其中进出口比值占GDP比重从改革开放初期的9.7%上升到2008年的66.2%。入世十年来,我国的货物贸易额由世界第六位上升到第二位,其中,出口规模增长了4.9倍,进口规模增长了4.7倍,2009年在世界贸易中的份额达到9.6%,成为全球第一出口大国。
然而,这一切正在发生改变,以往经济全球化中的过度消费、过度借贷、过度福利、过度出口的失衡关系正在被打破,发达国家主导的全球总需求不断萎缩,出口作为中国经济增长的核心动力和主要源泉难以维持,并将步入递减区域。
危机也是全球经济完成新一轮调整和重新排序的有利时期。经历了金融危机的洗礼,转变发展方式、重建国际竞争优势和提升国际地位已经成为各个国家和地区的重要战略任务。金融危机爆发以来,美国政府力推“再工业化”战略,但美国所指的“再工业化”绝不是简单的“实业回归”,而是在二次工业化基础上的三次工业化,实质是以高新技术为依托,发展高附加值的制造业,比如先进制造技术、新能源、环保,信息等新兴产业,从而重新拥有强大竞争力的新工业体系。此外,北欧、韩国等国制造业的强势赶超也对中国形成了强大的竞争压力。
中国劳动力、技术和资本等基本要素发生了更大的变化,享受基础要素的“红利期”很快就要期满。从未来趋势看,人口年龄结构变动导致的劳动力供给、由政策和人口结构导致的储蓄率,以及由劳动力再配置格局导致的全要素生产率都会出现变化。一直以来,“人口红利”都被认为是造就“中国经济增长奇迹”的重要源泉。据世行估计,“人口红利”的结构性优势对中国经济高增长的贡献度达到了30%以上。随着人口结构转变的完成,长期以来支撑中国经济高增长的“人口红利”开始衰减。(人民网)
声明:绵阳市场信息网内容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