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国人民银行成都分行发布的数据,截至8月末,四川辖内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达39446.72亿元,比年初增加4477.34亿元,同比多增1551.01亿元;贷款余额25170.85亿元,比年初增加2659.94亿元,同比多增399.57亿元。
按去年底的数据,四川金融机构数量、总资产、存款余额和贷款余额、上市公司数量以及保费收入,均居中西部第一,已形成银行、证券、保险等组织形式齐全、功能完备、运行稳健的金融体系。
2010年2月,省政府正式公布《西部金融中心建设规划(2010-2012年)》,进一步加快推进西部金融中心建设的有关政策措施正在制定。
金融中心的基本特征是金融资本、金融机构、金融市场、金融信息和金融人才这五类金融资源的集聚,其中资本和人才是核心。我省以成都为核心建设西部金融中心,着力打造软硬环境,整个四川盆地就像一座“聚宝盆”,强力吸引各类金融资源来聚集。
金融总量
多项指标位列中西部第一
近年来,全省金融系统突出抓好发展壮大金融产业、扩大融资总量、推进西部金融中心建设三项重点,支持全省经济快速发展迈上新台阶,金融组织体系进一步完善,金融产业进一步发展壮大。
截至2011年底,全省银行业法人和省级机构455家,证券业法人机构7家、证券期货营业部219家、基金分公司9家,保险法人和省级分公司64家、法人保险专业中介机构88家,全省金融业总分支机构共达到28655家。金融从业人员34.14万人,是2006年末的2.06倍;金融业总资产达到4.47万亿元,比2006年末增加3.11万亿,连续8年保持两位数以上的增长。四川金融机构数量、总资产、存款余额和贷款余额、上市公司数量、保费收入位居中西部第一,金融总量位居2万亿元GDP经济大省第五位,形成了银行、证券、保险等组织形式齐全、功能完备、运行稳健的金融体系,成为西部地区金融机构数量最多、种类最齐全、开放程度最高的省份。
金融贡献
融资规模剧增 税收占比提升
省政府金融办主任陈跃军介绍,2011年四川金融业增加值占到全省GDP的3.4%,金融业地税收入占到全省地税的8.61%,金融业地税收入占比比2006年提高1.85个百分点。
2007至2011年全省累计完成融资1.91万亿元,2011年末人民币贷款余额占西部十二省(区、市)贷款总量余额的21.34%。今年上半年,全省新增社会融资规模达到3798亿元,本外币各项贷款增速高于全国0.61个百分点。
直接融资规模迅速扩大。2007至2011年,全省通过股票市场、债券市场等直接融资渠道完成融资3748亿元,上市公司比2006年末增加34家。今年上半年,全省新增直接融资和其他融资1714.25亿元;债券市场融资273.6亿元;保险、租赁融资129.93亿元;银行表外新增委托贷款123.34亿元;小额贷款公司新增贷款88.23亿元;上市公司首发融资和再融资65.72亿元。
保险业发展迅速,2011年全省实现保费收入779亿元,居全国第六位,是2006年的3.24倍;赔款和给付支出191亿元,是2006年的3.37倍。
金融中心
各类机构聚集 开放合作扩大
陈跃军介绍,各类金融机构正加快聚集四川,全国性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主要金融机构均已落户四川,各类创业投资和股权投资基金已达130多家。
区域性市场中心建设有序推进。西南联合产权交易所、四川金融资产交易所、四川联合环境交易所、四川联合酒类交易所、天府商品交易所先后营业,全省产权交易市场框架基本建成。至去年底,已有13个金融后台服务中心落户成都,第三方金融服务外包企业达30多家,全省已取得四张第三方支付牌照,仅次于北京、上海。
金融开放合作不断扩大。已有12家外资银行、14家中外合资保险公司入驻四川,位居中西部第一。与泛珠三角地区、西藏等地建立了合作关系,川港、川台、川新等金融合作呈现良好态势。我省举办的中国西部金融论坛已成为我国西部最重要的金融政策研讨和发布平台。今年上半年,我省又新增保险公司3家、租赁公司1家、股权投资基金10家、第三方支付企业1家。西部首家韩资银行友利银行成都分行、西部首家台资保险公司台湾国泰财险四川分公司和台湾第一金租赁(成都)有限公司先后开业。普华永道中国服务中心和特许公认会计师公会中国西部首个财务共享服务中心落户成都。
成都银行上市工作取得重大进展,成都投控集团、成都中小担和小保公司海外上市工作有序推进,成都农商银行首家异地分行达州分行正式开业。“区域集优模式”发行中小企业集合票据、第三方支付、金融IC卡应用试点、人民币跨境业务等金融创新取得突破。(记者 张学文)
声明:绵阳市场信息网内容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