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日,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防灾救灾及灾后保护培训班在川音绵阳艺术学院举行开班仪式。来自全国29个省级“非遗”文化行政保护单位代表及国家、省、市级“非遗”传承人共70余人参加培训。省文化厅副厅长泽波到会并讲话。
此次培训为期一周,由文化部“非遗”司和省文化厅主办,市文化新闻出版局和川音绵阳艺术学院承办。旨在提高“非遗”保护水平,填补我国“非遗”在防灾救灾和灾后保护工作上的空白,为今后“非遗”保护提供实践依据和理论支持。培训内容包括:北川在震前、震中及震后“非遗”保护状况及方式、方法,震后“非遗”保护原则、实施步骤;从防灾减灾视角剖析“非遗”管理,从文化和历史的角度讲解民俗类“非遗”的防灾、减灾;为何要保护“非遗”等。由来自全国各地的“非遗”专家授课。
据悉,我市目前有省级“非遗”39项,北川的羌年、口弦音乐、禹的传说,梓潼的文昌洞经古乐,平武的跳曹盖,三台的潼川豆豉酿制技艺,江油的青林口高抬戏等列入国家级“非遗”保护名录(其中“羌年”入选人类文化遗产)。我市有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2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16人,市县级代表性传承人121人。(田明霞)
声明:绵阳市场信息网内容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