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阳保持清醒头脑再寻突破:“文明城市”是个阶段性称号,城市文明则如不断向上的阶梯
“相逢报以微笑,见面说声您好”、“讲文明话,办文明事,做文明人,创文明城”、“你我诚实守信,绵阳和谐文明”……走在绵阳街头,一幅幅标语让人深切感受到,对文明的追求已经成为这座城市的一种习惯。
2011年12月20日,经过16年不懈追求,绵阳在我国西南二级城市中首个荣获“全国文明城市”称号。荣誉固然值得自豪,但绵阳人清醒地认识到,对城市文明这门既需理论又待实践的大学问而言,获得称号算是初摸皮毛,刚刚登上城市文明的阶梯。与称号相比,城市文明更有其深刻的内涵,它是一座城市、一个区域经济社会各方面发展程度的集中体现,是整体文明和综合水平不断提升的城市进化过程。创建文明城市是一场永不停步的马拉松,城市文明的阶梯还需不断向上攀登。
从“文明城市”到“城市文明”,绵阳的文明之页,2012,定位在各级干部。主脉是头脑清醒,行动是再寻突破。
想清楚——
把“文明城市”的内涵想清楚,是绵阳16年不懈坚持的内因和主脉
做事,贵在明理。把一件事想透想清楚形成共识了,才不会人云亦云,时冷时热。16年并非短时间,文明城市并非易事,而今终获成功,是对绵阳人“文明城市”内涵认识的最大肯定。
16年间,围绕创建“文明城市”,绵阳人有过多次思想大讨论,深入探讨“文明城市”内涵。
最初触动绵阳人文明神经的是1985年,适逢建市10年庆典。10年发展,绵阳已由农耕文明转向工业文明。然而就在这一年,在全省“三优一学”卫生城市检查中,绵阳排在倒数第一名。
腰包开始鼓起来的绵阳市民给自己朝夕相处的城市取了不少绰号,诸如“土佬肥”、“光灰城市”。群众的尖锐批评,实际上是对文明的呼唤。一场以“整治城市环境”和“规范人的文明言行”为主题的思想大讨论在全市蓬勃展开。归纳群众的意愿要求,绵阳在全国较早地提出“以人为本推进大众文明”的理念和“天蓝、地绿、水清、人和”的文明目标。
在16年的文明城市创建中,绵阳市委、市政府根据不同时期存在的“城市病”,如占道经营、地下停车场开商店等城市功能异化,导致招商引资受阻、发展环境受限、青少年教育等一系列问题,在全市范围内先后开展“向管理要城市”、“环境就是生产力”、“抓文明就是抓发展”、“打造读书之城”等一次又一次思想讨论。创建过程促经济发展,绵阳经济实力由全省第七位上升到第二位,迎来科教绵阳、畅通绵阳、森林绵阳、宜居绵阳、和谐绵阳、清洁绵阳的可喜局面。
由此,绵阳人把文明城市的内涵总结为:人民的要求、生活的学问、发展的源泉,说到底,就是努力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和精神生活需要。
“想清楚,可谓是绵阳16年坚持不懈创文明城市的内因,也是主脉,现在光荣称号夺得之后,这条主脉不能断。”绵阳人感慨很深,从“文明城市”到“城市文明”,绵阳人值得再有一次大的思想讨论,有必要让各级干部清醒看到不足,再寻突破。
听进去——
把百姓的心声意见批评听进去,是绵阳文明城市的法宝,更是对干部的考验
“文明城市”创建过程中,广大市民群众、专家学者通过市长热线、12315热线、部门公开电话、市内媒体开辟的专栏,甚至直接给书记、市长写信等方式,建言献策,提出了1万多条批评建议意见。其中3000多条意见被各级采纳,融入到绵阳新一轮城市文明规划和建设中。
“创文明城市,能听群众批评,获得荣誉后,还能听得进去群众的呼声意见吗?”这是绵阳在大讨论中让干部们保持头脑清醒出的一道特别测试题。可喜的是,领导干部以实际行动对这个测试作出了回答。
创建成功后,百姓的意见建议视野更宽,水平更高,诉求与之前创建时的标准已有了大的变化。有市民给市委书记写信,说绵阳城中三江已形成了比杭州西湖还大的15平方公里水面,年年冬春迎来成千上万的候鸟,成为一大景观,可高高的河堤和数千亩荒芜河畔隔断了人水亲情。建议将这些不用征地又不用拆迁的河畔地带打造成天然公园,引导市民到江边休闲观景健身。这条建议很快被采纳,滨河地带的打造上升为绵阳最大的民生工程和最大的城市亮点。相关部门迅速行动,很快在人居最多的越王楼对岸300亩荒草地上建起了休闲示范段,引来成百上千的市民休闲健身放风筝。市民张秉义感慨地说:“没想到老百姓说句话,市里行动这么快!”
“过去出门办事按分钟计算车程,现在出门要提前10分钟到半小时!”市民一条反映城市拥堵的意见,立即引起绵阳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很快,一项建市以来投入最大的“畅通绵阳”方案登报出炉。
农民工梁建进城打工10年,农村老家的落后与城市的文明让他感受到巨大反差。他给市领导写了一封信:“我渴望父老乡亲也能享受到像城市一样的文明生活!”这封信在绵阳领导干部中广为传阅,引出一项重大决策:在“两化”互动进程中,把城市文明成果向广大农村转移辐射,让全市540万城乡群众都享受到现代文明生活。
让各级干部虚心倾听群众意见,始终置身于民众信任和监督之中,是绵阳推进城市文明的刚性举措。
登阶梯——
把“全国文明城市”作为新的阶梯,是绵阳未来提升城市文明水平的新思路
“文明城市”是一个阶段性称号,城市文明则如不断向上的阶梯。如何提升城市文明水平?绵阳在思考,在行动。
少指令,多尊重。绵阳明白,城市文明最重要的是对市民和自然的尊重。尊重出变化。绵阳的行动是:
投资10亿元,打造城市特色亮点。将城中三江六岸河畔打造成万亩天然公园,形成城在水中,水在城中、显山露水的城市风格,以三江六岸自然山水为载体,打造单元式组团结构城市。绵阳市规划局出炉的城市新规显示,在工业开发区、物流商贸区、科教聚集区,住宅、教育、医疗、集市等一应俱全,让市民都能就地就近上班生活,改变吃住在城东、上班在城西,加大交通压力的“城市钟摆”弊端;投资100亿元,打造城市“畅通工程”,形成内畅外通的枢纽。
抓有形,更抓无形。绵阳明白,城市越文明,就越依仗群众精神世界的充实和丰富。绵阳的行动是:
以灾后感恩文化为主脉,大兴精神文化产业。投巨资将北川新老县城、唐家山堰塞湖、北川中学、地震遗址博物馆、“两弹一星”展览馆等打造成“三基地一窗口”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兴建提升绵阳博物馆、科技馆、图书馆、文化馆、美术馆、社科馆等一批重大公益性文化项目;发展国防科技、现代传媒、演出娱乐等十大文化产业,打造西部文化强市;建立载体,大力弘扬雷锋精神。
“5·12”汶川特大地震给绵阳留下了一支活跃的志愿大军,注册志愿者达13万人。市里成立了志愿者服务总队,建立章程,形成网络,组织志愿者向社会和困难群体献爱心,引领全市学雷锋树新风热潮。
少单向,多互动。绵阳以搭建更加和谐文明的社会沟通对话机制,以互动凝聚人心。绵阳的行动是:
借力全省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派出3000名干部进驻乡村社区,以城市乡村、干部群众互动方式,推动城市文明成果向社区、乡村传递。绵阳市出台的新政显示,以500多个乡村学校少年宫、3000多个文化站、新农村示范片、创文明村镇、十大传统节日等为载体,在乡镇村社大兴文明之风,引导广大农民告别陋习,握手文明。
登高望远,在城市文明的征途上,还有许多方法值得探寻,绵阳正踏实前行,继续为民谋福。(记者 李伟 何玉文)
声明:绵阳市场信息网内容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