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耕夏耘,秋收冬藏,一年的光阴转瞬即逝。走过2023,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百万三台人民团结一心、砥砺奋进,各领域实现新的突破,各项事业取得显著成效,县域经济持续向好,民生福祉稳步增强。关山初渡尘未洗,策马扬鞭再奋蹄。从今天起,县融媒体中心推出《2023年度报道》系列报道,总结梳理一年来我县各行各业、各部门各乡镇抓经济抓发展、抓营商抓服务取得的显著成果,多角度多维度展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澎湃活力。
这一年,
三台的食品医药大健康产业、鞋服纺织产业等主特产业加速崛起;
高速公路、乡村道路加快建设;
老旧小区、基础设施全面改造提升;
镇域经济蓬勃发展……
走在三台大地,
处处能感受到全域强县的生机勃勃,
城乡融合发展的优美画卷徐徐展开。
一年来,我县不断拓宽城乡区域空间、持续优化产业结构、全面提升资源配置效率,在城乡融合联通中打通城乡融合发展“经络”,充分释放农业大县的资源优势、人口优势,为推动全县经济高质量发展创造新机遇、注入新活力。
随着我县“3+2”现代农业产业的壮大发展,全县聚力推进乡镇差异化发展,芦溪镇、西平镇、永明镇等镇乡将花生、麦冬、生猪、粮油打造为主导产业,以产兴城、以产聚人,镇域经济大幅提升。
“轰隆隆……”新年将近,在西平镇食品加工企业内,卤煮花生的机械一刻不停地为大家生产过节零食小吃。而该企业的原料——“花生”,正是取自当地。
“这是我们今年和省农科院试验种植的秋花生,目前来看结果率很不错,如果试种成功,今后我们会继续推广扩种,现在都是订单式种植,销路不愁,每年种两季收入多一倍。”村民叶德斌告诉记者。
西平镇以“全国丘陵山区花生机械化三台示范基地”建设为契机,大力招引农业种植、食品加工企业,构建起“良种培育+订单种植+花生加工+市场销售”的完整产业链条,加速产业转型升级,带动群众增收致富。
如果说在西平、芦溪感受到的是产业发展的火热与激情,那在郪江镇、三元镇、中新镇等镇乡展现的则是历史悠久的传统民俗文化、千姿百态的乡村美景。
各镇乡亮出“十八般武艺”,依托当地丰富的旅游资源,打造特色文旅品牌,坚定不移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打出了一套融会贯通的乡镇经济工作方法组合拳。
各镇举办的“郪江城隍庙会”、“三元油菜花节”、“乐家火龙”、“塔山野生荷花节”、“鲁班湖文化旅游节”、“米枣文化旅游节”等特色活动,成功吸引数十万名游客前来体验打卡,带动经济消费数千万元。
此外,我县招引的以“西部写生基地项目”为代表的4个重点文旅项目正有序推进,建成后将集产、学、研等功能为一体,大幅推进我县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助推文旅融合,进一步推进城乡融合。
要素流通 驱动城乡双向奔赴
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核心是城乡要素的双向流动
在景福镇钟鹤楼村,90后小伙李康宁一大早就忙碌开来,将自家的五黑鸡、鸡蛋装车运往市场。作为返乡创业大学生,李康宁致富不忘乡邻,除了提供务工岗位,还为养殖五黑鸡的村民免费提供鸡苗和养殖技术。
如何将人才引入乡村,且留得住、干得好?
畅通“人”的流动
一年以来,我县围绕人才“能进来”,出台全市首个支持重点产业企业人才队伍建设的专项政策,并在全省率先出台县级层面支持直播电商人才发展专项措施,推动人才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
畅通“地”的流动
积极探索土地延包工作的好经验好做法,西平镇国家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稳步推进,全域推进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农民自愿进城购房占比不断提升。
畅通“钱”的流动
针对我县农村经营主体发展资金难筹集的问题,落实创业担保贷款优惠政策,采取免息、贴息等优惠方式,积极探索如“麦冬贷”的新金融产品,支持农民种植业发展。三台也成为全省14个县(市区)之一、绵阳唯一县纳入乡村振兴金融创新示范建设首批试点单位。
一年来,我县不断推动城市更新,推动2544套棚改住房建设、改造51个老旧小区、新建雨污水管网约27公里、建成了三台县首个“东门口袋公园”、安装便民座椅90套……目前城市路网结构、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焕发出一派崭新面貌。
期间,三台县把城市和乡村作为有机整体统筹规划,实现城市与乡村的互融共生、共治共享。
“桥通后能给我们带来很多方便,以前我们过河要乘船,乘船时间长,一般半个小时左右,现在好了,大桥通行了,村民赶场买卖都很方便,几分钟就能到刘营。”老马镇里程村村民刘淑君说道。
2024年1月1日元旦节,刘营渡口渡改公路桥正式通车。正式通车后,将直接方便两岸5万余名群众出行,同时对促进刘营、老马两镇经济交流和推动城乡融合区域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刘营大桥的建设并非唯一,我县按照“道路围着旅游走、围着产业转”的原则,聚焦“农村公路+产业、旅游”发展模式。2023年,实施双车道改造37公里,撤并建制村畅通工程建设里程119公里,其中窄路拓宽总长94公里,惠及13个乡镇、41个村;较大人口自然村通硬化路项目建设里程88公里。
“现在两到三天就能收到了,寄出去很快,收货也很快,我们也不用跑很远。”乐安镇双狮村村民朱开碧说。
这是我县依托县域商业建设项目,聚焦县域商业设施短板,完善县乡村三级物流配送体系,整合物流资源,实现了村级物流通达率100%,使农村居民享受与城市居民相同的服务。
城乡融合,既要塑形,也要铸魂。
我县在不断完善乡村建设“硬实力”的同时,也不断提升城乡治理“软实力”。
我县探索实施“123”工作法,深入推进乡风文明建设。我县大力挖掘展示本土优秀农耕文化,深耕厚植主流价值。建立起“县乡村”三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讲团共152支,深入开展互动宣讲活动500余场,开展“移风易俗润民心 乡风文明促振兴”33场,大力弘扬敦亲睦邻、守望相助、诚信重礼的乡风民风。
“现在农村的风气都很好,铺张浪费、厚葬薄养、随意攀比这些不良风气早就成为过去式了。”张利琼说。
此外,我县不断健全文明乡风管理机制,贯彻落实“完善推广积分制、清单制、数字化、接诉即办等务实管用的治理方式”,全域推广“川善治”平台使用,提升数字治理能力,多措并举提高农民群众主动参与人居环境整治的主人翁意识。
城乡巨变满目新,梓州大地焕新颜。站在新起点上,我县将继续探索以人为本、布局优化、城乡互动的城乡协调发展新路子,持续打造群众看得见、摸得着、体会得到的幸福三台。
声明:绵阳市场信息网内容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