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余 江 李 辉 黄 胜
今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打好脱贫攻坚战,必须把提高脱贫质量放在首位。市委市政府认真落实中央、省委部署,年初印发了“22个扶贫专项2018年实施方案”,积极指导全市决战脱贫攻坚。绵阳520个贫困村退出,16.8万贫困人口脱贫,2个县摘帽,绵阳农信从2016年开始已对建档立卡贫困户8.07万户评级77978户,授信5.62万户,授信金额13.3亿元,已获得贷款建档立卡贫困户3.33万户,累放金额7.6亿元。2017年末,个人精准扶贫贷款总笔数3.49万笔8.51亿元,增速33.61%,当年新增2.36亿元;产业精准扶贫贷款11.27亿元,增速65.56%,当年新增4.36亿元;项目精准扶贫贷款2.23亿元,增速16.71%,当年新增0.4亿元。绵阳农信积极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有效金融扶贫模式,如:北川“农贷脱贫直通车”大力推广手机银行“e贷通”、三台产业扶贫贷“企业+贫困户+农商行”产业链金融扶贫模式、梓潼“1+5”产业循环贷款、江油探索“农信+产业+贫困户”、平武农商行“精品民宿贷”等扶贫模式的探索,获得了国家有关部委和省委、政府、省农委的认可和好评,95%的扶贫小额信贷由农信社发放,但金融精准扶贫工作仍然艰巨繁重。全市农信一定要认真学习贯彻,准确把握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关于金融精准扶贫工作的要求,坚持目标导向,狠抓工作落实,扎实做好今年的金融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扶贫思想,把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省联社、市委市政府坚决打好金融精准扶贫攻坚战要求落到实处。
(一)着力抓好个人精准扶贫。摸清扶贫对象,确保精准扶贫“靶向定位”。扶贫难,难在“识真贫”。要做好金融扶贫工作,首先要解决“扶持谁”的问题。秉承“扶真贫、真扶贫”的原则,积极推动“政银合力”,主动实施精准建档“三步走”工程。抓好四项工作:一是持续坚定扶贫小额信贷“两个100%”的工作目标,进一步扩大对建档立卡贫困户的评级授信面,以“扶贫再贷款+扶贫小额信贷”模式,持续加大扶贫小额信用贷款投放力度,做到应贷尽贷。二是持续关注脱贫户、临界农户、异地搬迁户产业发展及后续融资需求,积极投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全力满足农户生产生活融资需求,有力巩固脱贫成果,防止脱贫再返贫。三是做好助学贷款线上办贷业务宣传推广,积极推行一站式线上办贷服务,持续做好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发放工作,帮助贫困学生圆梦大学,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四是持续加大创业贷、民宿贷和农家乐贷款投放,积极支持“农业+休闲”“农业+旅游”“农业+康养”“农业+文创”“农业+电商”等产业新业态融合发展。
(二)着力抓好产业精准扶贫。创优工作机制,确保精准扶贫“阳光普照”。积极整合运用扶贫工作中的各类资源,不断开创金融扶贫新模式,通过创优三个工作机制,解决扶贫信息不对称、边角贫困难发现的问题,推动金融扶贫工作持续、深入开展。一是创建责任落实机制。实行分片包干责任制,将扶贫责任落实到每一位客户经理,并建立客户经理每月走访挂钩贫困户的精准扶贫工作机制,通过现场办公,解决贫困村交通不便的问题,切实把帮助贫困户脱贫作为首要任务。二是创建信息交流机制。政银互动上,积极主动与财政、教育、扶贫办、农业、共青团及基层党组织等沟通联系,搭建扶贫信息的交流与共享平台;银村共建上,推进村两委成员、村干部等成员组成“乡村金融服务助管小组”,搭建一线信息采集、沟通、交流平台,进一步实现需求与供给的信息对接。三是创建双基联动机制。积极开展“银村共建”建立基层网点与农村基层组织互动的“双基联动”合作模式,与重点扶贫行政村签订结对共建协议,创建定期会晤的交流机制,因地制宜,因人施策,努力探索、总结扶贫经验模式,合力推进精准扶贫攻坚工作。
(三)着力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中找准结合点。创新“服务乡村振兴”的金融产品。各行社服务乡村振兴战略要创新特色信贷产品。一方面要营销银行卡业务。围绕乡村项目、消费领域、支柱产业、政府工程和乡村公益项目,大力营销银行卡业务,争揽中高端乡村客户;实施“走出去”营销战略,壮大银行卡业务营销团队,重点向农民工营销银行卡业务,做好流动乡村金融服务;以银行卡业务为媒介,争揽乡村客户资源,抢抓乡村振兴发展先机,以特色信贷产品和金融服务,抢占乡村振兴金融市场。另一方面要致力化解“乡村信贷瓶颈”。大多数乡村民房是集体土地,原则上不能作为信贷抵押物,导致农户“贷款难”现象存在。因此,农村金融机构要扩大乡村信贷抵押担保范围,探索推出适应乡村振兴的“贷款+担保”“贷款+补贴”“贷款+担保+保险”等信贷品种,稳妥试行农村“两权”抵押贷款。在评级、授信的基础上,农村金融机构还要开发乡村信贷“互联网+”业务,发展生猪贷、粮食贷、特色贷,在乡村信贷服务与乡村信贷管理上实现新突破,从而全面提升“服务乡村振兴”的市场核心竞争力。
(四)着力抓好扶贫贷款风险防控。一是对已经逾期形成不良的扶贫贷款,特别是去年以来陆续被清退的扶贫小额信贷,要主动加强向政府扶贫部门沟通协调,充分利用村风控小组、农信驻村干部、金融联络员等力量,及时做好清收处置。二是对今年即将到期的精准扶贫贷款,要切实加强日常管理,及时发现、化解风险隐患,对贷款到期仍有用款需求或因非主观因素不能全额偿还贷款的,要及时办理续贷或展期手续。三是全面规范扶贫小额信贷管理,对新增贷款严格遵循实贷实用、户借户还的原则。总结推广“政担银企户”财政金融互动扶贫模式,推动对产业金融精准扶贫贷款进行贴息分险;积极探索将农业保险与产业发展有机结合,引导贷款农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全面参保,促进产业扶贫真正长远可持续。
(五)着力抓好基础金融服务。努力打造农村金融综合服务平台,让农村基础金融服务网更密、更接地气、更加深入。要重点做好贫困地区电商扶贫,具备条件的行社要加快复制推广“蜀信e?惠生活”农村电商平台在贫困村的应用,充分发挥四川农信网络优势,有效整合各方资源,彻底打通购销渠道,让贫困地区更多农产品入驻农信电商平台,帮助贫困地区农户及时地将产品转化为收入,助推产业脱贫。同时积极吸纳贫困户到电商平台服务点就业,增收脱贫。
(六)着力抓好对口帮扶工作。要按照年度帮扶计划,做好8个村的帮扶措施落地,确保村退出、户脱贫各项指标顺利完成。指导市、县机构要根据地方党委、政府安排,持续抓好联系贫困村“人才帮扶”“资金帮扶”“党建帮扶”“教育帮扶”四项举措落地生效,加快培育贫困村脱贫产业发展壮大,同时完成好各自“一对一”结对帮扶建档立卡贫困户的任务,确保如期实现脱贫退出。要将联系贫困村努力打造为“金融精准扶贫示范村”,将农信的扶贫工作、所做努力更加形象具体的展示出来,通过典型示范,辐射引领脱贫。
(七)着力抓好农村信用环境建设。脱贫质效,难点在“造血”。
(八)着力加强金融扶贫政策业务宣传。通过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主要媒体,金融机构营业网点,金融服务站以及村组、社区等公共宣传栏,大力开展金融扶贫政策知识的宣传。
(九)着力抓好扶贫领域作风问题专项治理。进一步健全完善制度,建立长效机制,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将作风问题治理贯穿金融精准扶贫工作全过程,实现以作风攻坚促进脱贫攻坚。
声明:绵阳市场信息网内容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