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  返回首页  加入收藏关于我们


欢庆十九大 农民换了个“新活法”

稿件来源:绵阳市场信息网  发布时间:2017-11-28  发稿编辑:韩春梅

 

 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我国最大的内需潜力和发展动能所在,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意义重大。十九大报告在回顾过去5年工作和历史性变革时指出,我国城镇化率年均提高1.2个百分点。随着城镇化率的提高,城镇化质量不断改进、城镇基础设施水平明显提升、居民生活质量得到改善,市民化制度性障碍逐步消除,城市包容性得到提高。

近年来,西平镇党委政府结合自然资源禀赋、产业发展基础,形成了一些特色城镇化的建设模式,不仅抓好百镇建设和全国建制镇示范试点,还抓好村级场镇的发展,推动了镇村城镇化的健康发展。

西平镇红梁村—

“洗脚上田”搬上楼,换了观念鼓了腰包

 “十九大报告中提到加快城镇化建设取得丰硕的成果,你看,这些成果就在我们身边。”近日,笔者在西平镇红梁村采访时,该村三组的张少光老人深有感触地说,就地城镇化后,他修起了楼房,建了门面,除了种地就经营生意,日子是越过越好了。

在红梁村生活了50多年的张少光见证了村子的发展。“有女莫嫁干红梁,既无米又无粮,茎茎红苕填不饱肚和肠——这句话虽然只是一句民谚,却是村子多年前的真实写照。”张少光说,红梁村地处西平、建平、进都三镇(乡)交界的“三角地带”,十多年前,这里曾是一个几乎被人遗忘的穷山村。

从只有几户人的农家小院,到吸纳供销社,建起食品站、影剧院、村民活动中心、文化公园……在村两委的带领下,红梁村成了远近闻名的小集镇,常住人口260余户,860多人,占全村人口总数的60%。“现在场镇面积1.2平方公里,涵盖了四、五、六、七、十一共五个生产队。”该村支部书记李顺东告诉笔者,红梁村现有5条街道,其中正在建设的农村危旧土坯房改造项目——顺河街小区就能吸纳住户20多户。

据介绍,近年来,在该村利用“一事一议”动员广大群众投工投资,架设桥梁7座,整治和扩宽进社入户村社道路124公里。帮助群众接通有线电视320户,安装程控电话250门,利用项目争取资金,改水、改厕、建招气池100余户,红层找水打机井100口。2016年,该村又借助全国美丽乡村建设项目建成占地5600平方米的“文化公园”。

平坦宽整的街道上,路灯如同列兵,整齐排列;农户门前,绿树成荫,菊花绽放;幼儿园里,欢声笑语;文化公园里,腰鼓声声,老人们翩翩起舞……“场镇越来越漂亮,大家的观念转变了,变成‘城里人’了。”在村里的砖厂上班的村民张少容对自己的生活特别满意,“农忙种庄稼,农闲来上班,两头不误。”张少荣说,晚上有空的时候他还带着家人,到文化公园里锻炼锻炼,散散步跳跳舞,日子过得“相当的巴适”。

“村子里经商的农户有80多户,在砖厂上班的30多人,其余的大多在外务工。”李顺东介绍,为了让“上了楼”的农户腰包鼓起来,村里对外出务工人员进行技能培训,给他们出点子、找路子,有序转移劳动力达390多人。同时,组建专业合作社,发展核桃、藤椒等经果林1300余亩。据介绍,2016年,该村人均纯收入1.26万元,远超周边村社。

“十九大报告提出要提高城镇化比率,肯定会给红梁村发展带来新变化。”李顺东这些天认真研读十九大报告,他说,下一步村两委将盘活现有资源,发展产业的同时,加大爱国主义教育和普法教育,加强村民的文化培养;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促进精神文明建设,让红梁村呈现出新的面貌。(西平镇:刘玉明 刘金钟 )

 

声明:绵阳市场信息网内容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