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  返回首页  加入收藏关于我们


《三台特色乡镇志》——西平镇

稿件来源:绵阳市场信息网  发布时间:2017-08-28  发稿编辑:韩春梅

 

 刘金钟 刘兰 

凯江穿境而过,拐弯处有江水冲积成的袖珍平原,人们称为“坝”,因地处三台县西,故名“西平”。西平镇被誉为“四川最美古镇”,素有“小三台”之称,距今600多年历史。

位置境域     西平镇位于三台县西,北纬31。06′54″~31。09′28″,东经104。53′38″~105。58′53″,与德阳市中江县毗邻,西距成都80公里,北距绵阳77公里,东距三台县城32公里。行政区域面积77.01平方公里。交通便捷,成德南高速公路西平出口正在建设中。

建置沿革    明洪武年间(1388),明朝官府在西平镇境内建驿站,名“建林驿”。 清康熙元年(1662),镇境建寺庙,名盘龙寺。康熙十年兴场,因盘龙寺内有观音塑像,故名观音场。清末民初属星日乡(驻观音场)。1925年设星日乡(驻观音场)团练,1935年设观音联保,1940年改星日乡为观音乡。1956年3月观音乡更名为西平乡,1958年10月1日建立西平公社,1984年3月复名西平乡,1985年改西平镇。1992年9月撤区并乡建西平镇,辖原西平区的西平镇、峨山乡、朱君乡、建林乡、狮王乡。

峨山,以境内鹅落山之谐音得名,解放前为观音乡辖地。1951年置鹅落乡,1956年中期撤销,同年底恢复,1958年改为鹅落公社,1960年改名峨山公社,1967年改名红旗公社,1981年复名峨山公社,1984年改为峨山乡。1992年并入西平镇。

朱君,因驻地朱真庙得名,解放前为建林乡属地。1951年置朱君乡,1961年改为朱君公社,1967年改为红光公社,1981年复名朱君公社,1984年改为朱君乡。1992年并入西平镇。

建林,因驻地建林驿得名。建林驿原名建林寺,明初设驿站于此,明末毁于兵燹,清雍正六年(1728年)补修驿站,渐成聚落兴场,因四周林木茂盛,故名建林驿,曾为亢金乡驻地。1925年置建林驿团甲,1935年改建林驿联保,1940年改为建林乡。解放后仍置,1958年改为建林公社。1984年改为建林乡,1992年并入西平镇。

狮王,因驻地狮王庙得名,狮王庙原为乡人集会耍狮之处,后在此建庙,庙前立有2个石狮,故名狮王庙。狮王解放前为观音乡辖地,1951年置狮王乡,1956年中撤销,同年底恢复,1958年改建狮王公社,1967年改名群力公社,1981年复名狮王公社,1984年改为狮王乡,1992年并入西平镇。

行政区划    西平镇2015年辖街道办总支、农村办总支、峨山党总支、朱君党总支、建林党总支、狮王党总支、教育党总支7个党总支,东街、南街、西胜街、兴盛街、西蜀大道北段、建设街西段6个居民委员会。联盟、黎明、柑子园、踏水桥、金星、古房沟、核桃沟、上河、西江、活力、方子堰、柏树湾、白果沟、青云观、白雀寺、桂花湾、石堰、福禄、红梁、花坟、火花、斗石、南垭、金桥、干坝、竹林、金银、五里、天岭、狮王、菊家、新庙、三圣、白坟、川洞、升子沟36个行政村,313个村民小组。

环境、资源与人口

自然环境与资源    西平镇2015年耕地面积3215公顷,植被面积4533公顷,森林面积4443公顷,森林覆盖率27.32%。气候温和,年平均气温16.7℃,年均无霜期283天,年均降水量882.2毫米,年均日照1376小时。水文资源丰富,属涪江水系,主要有凯江等5条河流总长29.7公里,其中凯江境内长15公里。

人     口     西平镇2000年总人口55605人,16934户。2015年总人口56151人,20476户,其中农业人口48430人,少数民族有回族共144人;场镇常驻人口2万余人,85%以上是清初“湖广填四川”时,从福建、广东、湖南、江西等省迁来的移民、客家后裔。

经济发展

2005年西平镇地区生产总值15762万元,其中第一、二、三产业分别为8699万元、1096万元、5967万元;粮食总产31061吨,油料总产2833吨;出栏生猪26612头、羊16573只、牛1472头、禽畜105.34万羽;乡镇企业产值17902万元;财政收入257.97万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3079元。

2015年西平镇地区生产总值5.93亿元,其中第一、二、三产业分别为23527万元、18215万元、17577万元,财政总收入7640万元(含专项资金和基金收入)。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317元。

社会状况

西平街道

西平镇先后获“四川省文明小城镇示范点”“四川省卫生镇”“四川最美古镇”“四川省‘百镇建设行动’重点镇”“四川省历史文化名镇”“全国建制镇示范试点”等称号。

乡村建设     西平镇场镇规划面积5平方公里,已建成3平方公里,发展目标是建成“三台县域副中心、区域性卫星城镇、商贸旅游基地”。2015年新建、改建市政道路16段5.92公里、人行道改造3.8万平米、新建改建雨污管网11.8公里、栽植行道树1400余株、安装路灯324盏,实施3.3公里凯江防护堤和日处理污水3000吨的西平污水处理厂建设工程。

西平场镇街道22条。自来水厂一座,干线水管20公里,生产能力500吨∕日,城镇居民自来水普及率100%。天然气管线28千米,输气站2个,天然气用户3130户。

西平镇被纳入统筹全国建制镇示范试点镇建设,2015年规划实施20个重点项目,启动实施项目19个,其中校园足球场项目完工,凯江河堤文化生态走廊建设、综合市场改造等8个项目进入前期设计。

西平文化站

文化体育     2015年西平镇有艺术团体4个;电影院1座;文化站1个、图书室37个、藏书77700册;体育场地18处,3个社区,7个村安装有健身器材。

西平中学

教     育     2015年西平镇有幼儿园7所,有朱君小学、峨山小学、狮王小学、西平镇中心小学(明德小学),有西平初中、狮王初中、九年一贯制学校建林中心学校,有西平中学(高中),中小学在校学生共计4300余人,教职工300余人。适龄中、小学入学率100%。

西平卫生院

医疗卫生、社会保障    2015年西平镇有村卫生站26个,二级乙等中心卫生院1所,床位200张;敬老院1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100%。

名胜古迹

小东门

古城墙及城门    西平古镇的总体布局形态像一人体,传说似“美女晒羞”。有古城墙近两千米,墙体采用条石浆砌,高3.6米、面宽8米、厚5米。城门六座,分别是大、小东西门和南北门。设单孔门洞,门洞又分内外洞,外洞宽2.4米,内洞宽2.5米;洞中装对开木门,门高2米,厚0.08米;城门中,南门叫“迎龙门”,北门叫“拱辰门”。小东门也称“环碧门”,中门洞卷拱采用横联式,卷拱装饰的是卷型潮纹,卷拱上方镶嵌着行书阴刻的石匾,上面的“环碧”二字,字大如斗,笔力苍劲。

古街道

古街道    西平古镇的建筑群以多个“十”字形的街道排开,保存尚好的古街道有7条约300米,均用石板铺成。街道两边的房屋均是木制厢房,后面一般都设有四合院。

广东馆戏楼

西平会馆    是西平移民与客家人修建。老城中广东、福建、湖广(湖南、湖北)、江西4大会馆,多为清道光年间建造。广东会馆戏楼梁上有“道光七年修建”字样。据老人传说,最大会馆是湖广馆,巍峨壮丽,还有钟楼和鼓楼。其次是福建馆,现存厢房、二道排匾、一个香案等文物,有万名碑留存。广东馆保存最好,有神庙、戏楼、门面等。江西馆仅存门楼,湖广馆只有遗迹。

 
 
 
 
 
 
 
 
 
吴氏宗祠
 
吴氏宗祠    是川北地区保存较为完整的客家宗祠之一,也是川渝闻名的“吴家祠”,亦称“敦睦堂”。清康熙五十六年,来此落业的吴姓始祖吴公求俊修建。宗祠由正殿,圣武殿,观音殿,左右偏殿,中厅,内天井及大门门厅组成,左右各有一个天井,外加三个院落。宗祠所辖十八个保护完整的分支客家祠堂,是西平客家吴氏族人举族祭祖的场所。
2010年3月,西平镇成功举办中华吴氏第六届恳亲大会暨福建龙岩吴氏客家入川300周年庆典,接待省市县领导和海内外吴氏宗亲代表团和社会各界人士2000人。
2012年,世界客属总会会长、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吴伯雄先生题匾“吴氏宗祠”。
 
 
  
鹅落山寨
 
鹅落山寨    鹅落山又名鹅山,以山形似鹅得名,也作峨山。清道光时,三台知县仲贻清,于寨内树立告示碑,准许当地军民“协拿匪徒”。清咸丰间,李蓝起义波及三台,绅民始筑石城,以避其乱。清光绪四年(1878),为“救荒”和“备患”,士绅赵世选、杨恒清、何起璧、吴国品、孙继盛、古秉怀、赵世昌、陈金辂等集众培修。
1900年,义和团运动失败,部分义和团成员潜入川东等地,继续开展“反清灭洋”活动,三台百姓踊跃参加。
三台西路义和团首领卓绍初和妻子卓侯氏,他们在鹅落山寨传授拳棒,商讨起事。1902年10月18日,三台知县接到豪绅密报,派兵前往镇压,义和团众据寨抵抗,因寡不敌众,17名义和团成员牺牲,卓侯氏坠崖而亡,卓绍初带队突围而去。
鹅落山寨险峻陡峭,石筑城堡,高厚坚固,城垣高度在10米以上;外城环山寨下部,负险构筑,高度8米,遗基总长6000米。内城环山寨顶部负险构筑,高度 10米~12米,遗址总长近1000米。其中寨西一段约300米,保存完好;寨顶地势平旷,可容数千人马驻扎。这里原是鹅落山玉皇庙和“红灯教”军营故址。存有道光十九年三月三台知县仲贻清的告示碑、光绪四年三月当地士绅赵世选等人所立峨山寨培修碑,保存有玉皇、关帝、观音和济公等的浮雕神像(残)和木刻玉皇牌位及石刻楹联等。
2010年,三台县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
 
 
 
 
 
 
 
 
观音寺
 
观音寺    原名蟠龙寺,位于西平镇政府大院旁。主体建筑是山门、天王殿、大雄殿、观音殿、念佛楼,坐北向南,占地面积2000平方米。观音寺现唯念佛楼及两侧厢房保存,念佛楼为木结构二楼一底阁楼式建筑,小青瓦覆面。主楼为四柱三间歇山顶建筑,面阔5.3、进深5.3米。两侧次楼为单檐悬山顶小青瓦覆面,面阔三间14.3、进深8.6、檐高5米。左右厢楼面阔11.6、进深4.1米,北侧设木楼梯,经此可直上二楼。1950年,寺内佛像被人为毁损,1970年修建西平镇政府办公用房时,山门、观音殿被拆除。1999年,三台县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
 
 
  
建林驿
 
建林驿       遗址在西平镇建林场镇,距三台县城30公里。建林驿有供来往官员食宿的驿馆、来往驿使换乘马匹的养马场和马厩、供来往客商行人寄宿过夜的旅馆、店铺和诸省会馆、大小神庙以及百姓居民住宅与宗祠。老驿馆坐西北向东南,占地面积600平方米,四合院布局,由门厅、正厅厢房组成。门厅面阔三间12米,进深四间6米,高6米,悬山顶小青瓦覆面。正厅面阔三间12米,进深四间6.2米,高6.8米,悬山顶小青瓦覆面。左右厢房各面阔二间8米,进深二间6米。院内两棵百年桂树,生机勃勃。驿馆始建时间已难确考。据正厅脊檩底皮墨书题记可知,现存建筑为清光绪时的文物遗存。驿道为青石板铺就,宽1米~1.7米。现有300余米较为完整的保持着古时的风貌。
2012年6月,建林驿站及古驿道,由三台县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
 
 
 
 
特色产业
 
 
凯江挂面    1986年凯江挂面厂研制生产的鸡蛋挂面被农牧鱼业部评为优质产品。1988年磨芋挂面被评为四川省优质产品,是年鸡蛋面荣获四川省金杯奖、首届中国食品博览会铜奖。
陈明方1971年到凯河面粉厂参加修建工作。1986年,凯江挂面师傅陈明方在中江县城郊用石磨、木制罗柜为工具,人畜为动力,磨制面粉。用手工把面粉拉成面条,名手工挂面。1987年对原厂进行技改。在生产过程中掌握挂面制作的规律,总结出挂面基本生产流程,关键控制环节。1988年进行第二次技改并修建一流挂面烘干房生产线,1991年研制生产的挂面被农业部评为优质产品。是时凯江挂面厂年生产面粉250万公斤,挂面200万公斤,产品远销三台、绵阳、成都、山西、湖南,1996年企业改制,原集体企业卖给私人。之后,西平镇创办“三台县凯江制面厂”和“三台县忠元制面厂”两个私营企业。2005年为发扬和发展优质产品,继承民间手工技艺,提高产品品质和满足消费者需要,凯江挂面厂再次技改,使挂面品质更优。目前凯江挂面继承人是肖孝辉和刘晓红。
 
 
蜀奇花生
 
蜀奇食品    蜀奇食品厂位于南垭寺村,三台县唯一通过QS认证的炒货类企业,从事瓜子、花生和豆类的加工和销售。2003年建立,2014 年技改扩能,占地5亩,建筑面积3300平方米,有瓜子、花生等坚果类炒货加工生产线3条,年加工2000吨炒货,生产3个种类9种产品,实现年产值2000万元,年上缴税金20万元。蜀奇食品厂依靠当地农户劳动力,带动周边4000余户农户,发展订单农业,年种植花生3000余亩,使农户人均增收300余元。
 
 
 
风土风情
 
吴氏客家祭祖仪式
 
吴氏客家祭祖仪式   是绵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每年春秋两季举行。祭祖仪式分为:堂祭三献礼、墓祭三献礼、家奠三献礼、典主三献礼、迎神三献礼、庆寿三献礼等。其礼节有:二礼六拜、四礼八拜、三跪九叩;迎龙神礼,迎祖灵礼,饮福酒礼,送神礼,礼如桂宫之式;奏乐:鸣金三次(每次九响),击鼓三通(每通九响);还有大乐、细乐之分,大乐为锣鼓齐鸣,细乐为唢呐、管弦丝竹齐鸣。排辈就位后由主祭生(官)、陪祭生领祭,其余为众裔孙同祭,分为初献、亚献、三献。初献礼,除上香供及其他供品外,就是全猪全羊。诗赋方面是初献诗歌;次献读文,三献讲书。吴氏宗祠祭祖仪式的“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这八个字,从古到今从未间断。
 
  
西平龙灯表演
 
龙   灯    小金龙比一般龙灯小巧、精致,大人小孩均可表演。小金龙有多种玩法,每种玩法都有名字。如“三元及第”“背娃赶会”“四方朝拜”“鲤鱼跳埂”……。1986年春节期间,三台县举办龙狮灯大赛,小金龙出尽风头。不同时间有不同玩法。正月十五晚上,耍火龙。若遇天旱,耍水龙,祈求老天爷下雨。民间还有板凳龙、草把龙、脱节龙(没有“龙衣”连接)。小金龙,被列为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历史名人 
 
  
  
陈开沚
 
陈开沚     字宛溪,号愚溪,清咸丰五年(1855)生于红梁村,清同治秀才。先执教,后托业蚕桑,四川近代蚕丝实业家。陈开沚少怀强国御侮之志,在西学东渐,洋务正兴之际,闻广东海南侨商陈启源创办继昌隆丝厂,遂萌发开拓蚕桑丝业的心愿。清光绪三年(1877)辞塾馆回乡,率家人栽桑养蚕,售茧获得,先制手摇缫丝车,后改为足踏大车缫丝。经十多年苦心经营,资财日渐丰裕。陈开沚租、购田地,广植桑树,增置缫车,亲赴成都农政学堂访求科技资料。并让儿子入学专攻蚕桑。又在县西万安寺工棚试用立体瓦缸炉缫车取丝成功,建成工厂企业雏型。陈开沚深知振兴国家实业,非个人绵力所能及,于是奔走四方,组织蚕桑会,并立会规十则。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编写《裨农最要》《蚕桑浅学》等科普读物,广为刊发,努力倡导蚕桑。一时各县工商人士纷纷前来三台,出现了“购取桑秧,载盈舟楫”的盛况。
光绪二十八年,陈开沚仿效日本模式,兴建裨农丝厂,引进国外设备千叶式煮茧机、缫丝车、复摇机等,分设缫丝、扬返等6个工场。民国元年(1912年)改木机为铁机,又购进意大利铁质缫丝车140部(后达304部),英产锅炉3台442马力,德产发电机1台,年产生丝300余担,最高达440担。开全生省铁机缫丝新纪元。工人最多时达2000余人。主缫9/11、11/13、13/15及20/22条份。甲级金双鹿牌丝畅销欧美。民国5年和9年金双鹿牌丝分别获巴拿马博览会和莱比锡博览会金奖。年产生丝300余担左右,最高达440担。从建厂至民国20年止的28年间,共缫出口丝7801担,内销丝1102担。其间,还派出技工到犍为、阆中、乐山开办新厂。
陈开沚于民国4年出任三台蚕桑局长,积历年经验撰《劝桑说》刊发民间。赴江浙考察技术,延聘技术人员。注重企业管理,研究产品质量,将厂规厂纪及生产管理条例编成《丝厂俗歌》《妇女缫丝歌》,便于职工熟读熟背后遵守。企业生产工序层层把关,丝质品位不断提高。“裨农”生丝,优于日本丝,声誉特著,在中国蚕业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民国15年8月陈开沚积劳成疾,病故于乐山,享年71岁,民国19年,灵柩葬于乐山五渡溪。
 
刘华云    (1905~1965),男,西平镇建林人,出身贫农家庭。9岁时父母双亡,他13岁时流落在三台县城,被屠商老板收留作“吆猪娃”。建国后,在国营屠宰场工作。1965年4月12日下午4时许,刘华云听见饲养场后门外有孩子的呼救声。他忙放下喂猪的用具,大步跨出后门,见一个女孩掉入堰沟正在拼命挣扎,眼看将冲向“倒虹管”,情势万分危急。刘华云不识水性,但他顾不得多想,从壁陡的沟沿跳下去,抓起那个小女孩,用肩头顶上堰沟,自己却沉了下去。是年7月,四川省人民委员会追认刘华云为烈士。
 
 
专题记事 
 
生产情况表
 
西平丝厂     1980年6月,由西平、乐安两区联合在西平场镇投资170万元兴建,安装立缫丝机2400绪,1981年4月建成,是年产丝35.68吨。西平丝绸厂建成后,召开股东大会,由区乡干部和务工社员组成工厂管理委员会,制定办厂章程,建立厂党委,设厂长、副厂长。书记、厂长由县委、县政府任命区级领导干部兼任,是时,西平丝绸厂由6名区乡在职干部和5名退休人员参加管理,厂部设政工、生技、财会、供销、行政、质检等科室。建立前缫、后缫、机电、副产品4个车间,下设班组。1982年为提高生丝质量,对生产进行全面整顿,严格操作规程,进行岗位练兵,技术测查,生丝质量不断提高。1983年生丝品位达2A74,正品率95%,厂丝质量得到商检、外贸部门信任,1984年被外贸部门定为定点生丝出口厂,白厂丝和农工丝主要交售外贸公司,统一安排出口和内销,出口生丝主要销往西欧、东南亚、印度、日本等地。1985年建织绸车间,规模200台。1985年招第三批100余名工人,丝绸厂员工共500余人。1987年缫丝机扩至4000绪,安装织绸机50台,年产白厂丝73.8吨,丝织品26.594万米。西平丝绸厂生产7个品种,主要有素绉缎,02、03双绉,素软缎,被面有三花、独花、通花软缎被面。1990年丝绸厂派员到上海学习服装生产。同时,丝绸厂到三台县北坝镇购买110余亩土地和购买设备组建西平丝绸印染厂,搬入服装生产工艺,建立西平丝绸总厂,下设服装厂、印染厂、丝厂、制绸厂4个厂。西平丝绸总厂生产的“天娇”牌丝绸系列服装和“西蜀”牌系列真丝绸产品,在1993年常德全国星火计划成果展销洽谈会上获全国金奖。1995年国务院副总理温家宝到西平丝绸厂视察。2004年,西平丝绸厂资不抵债破产。
 
 
 
大事记 
 
 
1992年    
9月5日,撤区并乡建镇,原西平镇、峨山乡、建林乡、狮王乡、朱君乡合并建西平镇。
 
1993年    
西平丝绸厂工人郭秀红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
西平镇跻身四川省综合实力200强镇。
西平丝绸印染总厂生产的“天娇”牌丝绸系列服装和“西蜀”牌系列真丝绸产品在常德全国星火计划成果展销洽谈会上获金奖。
是年,西平丝绸印染总厂丁德珍被评为“全国总工会优秀工会积极分子”。
 
1994年    
西平镇被列为省委、省政府一条线重点建设集镇。
 
1995年    
 
1995年3月,西平镇被建设部列为全国小城镇建设试点镇
 
3月,西平镇被建设部列为全国500个小城镇建设试点镇之一。
是年,西平丝绸印染总厂获“全国环境先进单位”称号,获省“先进企业”称号。 
 
1996年    
1月24日,设立西平片区工委管委会,为县委、县政府的派出机构(副县级),西平片区工委管委辖西平镇等7个镇乡。
是年,西平镇争取资金6281万元,修建20米~30米的大街3条3660米,修建自来水厂1个,建设民用天然气站1个,
是年,西平卫生院住院大楼投入使用,西平卫生院达国家一级甲等卫生院标准。
 
1998年    
8月18日晚~20日,镇内连降暴雨,雨量361.8毫米,36个村受灾,全镇捐款43000元,捐物200件,支援受灾群众抗灾自救。
 
2001年    
3月27日,县委、县政府撤销西平片区工委、管委。
是年,创建市级文明卫生城镇,年底通过市县检查验收。
是年,投资20万元搬迁盘龙寺旅游景点。
 
2002年    
西平场镇通过省级卫生镇验收。
是年,个体客商许志安投资100万元建喜洋洋娱乐城1处。
 
2003年    
6月,西平镇党委获绵阳市委“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西平镇获市 “农村劳务开发基地镇乡”称号。
9月15日,海内外移民与客家文化学术研讨会150名代表参观考察吴氏宗祠及西平古镇。
11月17日,省文明委授予西平镇“四川省文明小城镇示范点”称号,同时被列为省政府101个小城镇建设重点镇。
 
2004年  
1月,西平镇党委被绵阳市委授予(2001~2003)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五好”镇乡党委。
 
2005年    
 
 
2005年10月,西平镇被中央文明委表彰为全国创建文明村镇工作先进镇
 
 
10月,西平镇被中央文明委表彰为全国创建文明村镇工作先进镇。
12月,西平镇党委获“绵阳市思想政治工作先进集体”称号。
 
2006年    
西平镇制定“天天一小扫、三天一大扫、七天一检查、半月一抽查、一月一评比”的清洁农村大行动长效机制。
 
2008年    
“5•12”汶川特大地震波及西平镇, 特大地震导致全镇农村3003户、场镇344户房屋严重受损。
 
2010年    
1月19日,西平镇被省文化厅、省住建厅等评为“四川最美古镇”。
3月21日,西平镇举办中华吴氏第六届恳亲大会暨福建龙岩吴氏客家入川300周年庆典。
是年,西平调委会获“全国模范人民调委会”称号。
是年,东街社区参加全县中华经典诵读活动获市二等奖和县一等奖。
2011年    
6月,西平镇党委被绵阳市委表彰为优秀基层党组织。
11月15日,同济大学国家历史文化名镇研究中心主任、规划师张晨杰等专家教授为西平古镇保护与利用献计献策。
12月26日,中央电视台记者“社会与法”频道《热线12》栏目特约记者纪斌一行到西平镇狮王村9组张宗伟家采访报道其母割肝救女的义举。
 
 
2012年    
3月20日,西平镇举办三台县西平镇吴氏宗祠文物保护领导小组授牌授印仪式,吴氏祭祖仪式被列为绵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会期间,世界客属总会会长、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吴伯雄题匾“吴氏宗祠”。
9月,西平镇党委被中共四川省委评为“创先争优先进党委”,镇党委书记曾荣洪被省委评为创先争优“优秀共产党员”。
 
2013年    
5月,西平镇被四川省政府确定为全省百镇建设行动重点镇。
9月,西平镇被评为全省第五批历史文化名镇。
12月,西平镇被绵阳市委、市政府确定为全市小城镇建设试点镇和示范镇。
是月,新希望集团在三圣村投资7000万元占地80亩建设生猪祖代养殖场。
是月,三台县蜀奇食品厂搬迁至南垭村。
 
2014年3月26日,绵阳市委副书记、市长林书成到西平镇调研新型城镇化建设工作。
 
 
 
总       监:梁    胜  
审       核:龙    梅
责       编:喻月嫦
来       源:三台县西平镇
文稿校对:冉进财
电话:0816—5333090QQ:219274696(群)微信:stxzb5333090地址:三台县人民政府综合楼六楼 县志办网址:http://www.stxdqw.com/
邮箱:stxzb_ok@126.com
 

声明:绵阳市场信息网内容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